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是因为他有让人不断句研读,去探索的魅力,四大名著也是如此。
《西游记》,我们几代人的童年记忆,至今为止,已经不知被翻拍了多少次,时至今日也时常有很多由原著改编而成的电影或者是同人。在影视剧中始终无法超越的经典,大概就是六小龄童的老版《西游记》了吧。每次片头曲一响起,我们就情不自禁的伴随着音乐声走进了茫茫沙漠中牵着白马前行的师徒四人。
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大概是当做故事看的,至少我在最初,其实除了好玩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在当时的我看来,它只是“游戏之作”,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后来重新阅读,或许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感悟与体会。其中塑造了四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他们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软弱无能、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唐僧;火眼金睛、神通广大、腾云驾雾、七十二变、千变万化、降妖除魔的大师兄孙悟空;不务正业、喜爱美色、胆小如鼠的猪八戒;忠心耿耿、挺身而出、任劳任怨的沙僧。从这也看出我的确对孙悟空有所偏爱,但这也是我们对其一贯的认知。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爱恨情仇,没有勾心斗角,我们随他进入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西游记》,这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语言;有人干脆把它当作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
小说中,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放在我们现在任何人身上,谁能坚持下去?诚实的说,我是不能的。我从不否认我并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如此,但这不能阻挡,我的确敬佩着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精神。说句玩笑话,如果我们真的有他们的精神的话,估计我们也就不在这了。
有人说,或许把西游记反过来读更加精彩,如来派师徒四人带上八部天书和小白龙去东土大唐传教,在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打来打去发现他们都是有后台的,无论怎么作恶都不受惩罚,八戒和沙僧觉得太黑暗了,无奈一个躲进了高老庄,一个钻进了流沙河,只有悟空……这样读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一种悲剧感,甚至是黑暗的意味。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中的文学艺术,时下的确有一种很火的评论-西游黑暗面,这种说法从某方面看来有理有据,让人难以反驳。就像发展为一门学科的红学来说,对名著而言,每一种解说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从最开始所说的众多西游翻拍,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影评道,孙悟空是一个反抗失败的悲剧英雄,唐僧是“封建大家长”,从这里看,好像揭示的具是人性的黑暗,让人听之悚然。但最终,我们总归不能只接受一味的赞美,而去拒绝另一面。
我们读名著,要的就是自己最真切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