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一书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本散文诗集,20年代初期,是北洋军阀统治北京的年代,鲁迅先生通过《野草》一书,以景喻人,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野草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对革命力量热切呼唤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全文采用象征手法,描绘出了特定时期想要抒发的感情。野草,象征着作者逝去的生命,这生命中,有露和水,也见证了大量的沉死人,包括很多坏蛋,也包括非常多的烈士,各种各样的牺牲者。野草装饰的地面,自然是中国恶劣的社会环境,作者希望旧社会赶紧灭亡,尽管旧社会养育了作者过去的生命。如题辞中写道“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这里的“乔木”指伟大的文学。“野草”指作者写的以及相类的别的作家的具有批判性的文章。也“比喻落魄、消沉、不得志的人生状态,跟“乔木”所比喻的那种理想的状态相对立。这是我的罪过”是针对名家们的无聊语调的一种讽刺。当时社会黑暗,要反映社会的黑暗,在作者看来,具有批判意义的东西是最合适的。但当时很多名家却认为作者的文章不值一读,毫无意义,应该有更伟大的文学产生。针对这些人的语调,作者在《野草》的题辞中暗喻了这些。又如“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绝望之为虚妄,正于希望相同。”这句话同时将两种态度视为虚妄,一则是绝望,一则是希望。这话更浅白地讲就是:原来绝望也和希望一样,都是虚妄的。说明鲁迅先生是先意识到“希望之虚妄”,然并未就此沉寂,而是进一步探索,觉知到绝望也是虚妄。此时的鲁迅先生,是绝望和希望掺杂的奋进者。他既不相信现在的社会还有救,也不相信未来的世界就一定更好,但却坚定了奋斗的必要。题辞是我认为鲁迅先生对于其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而在其后面篇幅中也大量采用象征手法来抒发感情,如在《秋夜》中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赞颂了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雪》中通过描写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整篇文章读起来晦涩难懂,但是文笔一流,感情饱满,极具张力,用一种禅语式的叙述风格,将激越的情感与理性的秘思熔铸到意象和画面当中去,极具可阐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