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过去
——读《乡土中国》有感
《乡土中国》是众多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必读书籍,虽然书只是短短六万多字,却让我对过去的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秩序和规律有了更清晰深入的认识。当今中国这样的乡土环境已然变了大半,但是其中的人情世故,差序格局等等又始终停留在中国人的思维中。
对于这本书,我采取的阅读方式是精读,书的页数不多,但其中有些句子还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书中的“文字下乡”和“论文字再下乡”这两个短篇,这两个短篇分别从时间格局和空间格局说明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也让我在阅读时,将乡土中国和现代社会产生了联想。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收到了空间和世界的阻隔的情义。”却由此联想起了我们如今的生活,生活在一步步的改变,从文字用来记载,到文字与生活密不可分,而如今我们的交流中文字占了很大比重。文字确也阻隔了情义,冰冷的一串文字凑出的意味远不及一个对视的目光互相了然于心那般亲切。现代的交流,更多是在指尖,就像现在,我用键盘敲出一串冰冷的文字,被电脑内冷冰冰的代码翻译成汉字,再被其他人阅读。我们平时的口头交流,用了更便捷的微信取代,表情包似乎可以为我们表情达意作出一些贡献。可我觉得,再有意思的表情包,都不及,你面对面的皱眉,眨眼,传递的信息来得准确。社会是在进步,科技也改变了乡土气。文字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必备的技能,那些不需要文字的过去,被记载在书里,我们发现了它们,然后有了怀念。怀念,那个不那么现代,不那么发达的时代的美好。
书中还有一个对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的智力的比较的例子,也尤其让我记忆深刻。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各自有着自己生活的环境,所以导致他们在不同方面各有所长,而在那个时候,好像在除文化的其他方面也算有所长。当代社会却是一个信息社会,是知识型社会的竞争,谁掌握的知识多,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乡土社会的土,也确实成了贬义;那些世世代代可以传承的生活常识,也随着我们生活圈子的不定,而变化。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一直不变的稳定的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新的社会,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这其中我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变化。
而不变却在“差序格局”和“维系和私人的道德”中。
总是在生活中谈论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问题,而中国人许多行为的背后是有着这样其深远的渊源,是环境和我们的社会赋予我们的为人处事的一套方式。在差序格局的相对的公私,是中国乡土性的一种体现。
美国人的社会结构和他们的观念是适合他们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一套体系和观念,现在看来可能不够完善,我们需要法治去完善我们曾经的礼治,让它合乎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而不是一味去追求外国的自由平等。中国还算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给她时间,等她成长。
了解的中国的过去,我们即将面对的是中国的未来,让我们适应她的脚步成长,让她在我们的成长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