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浅析《野草》

作者:严家欣
主要内容     
浅析《野草》

——如何采用象征手法抒发特定时期的自我感情

《野草》,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唯一一部散文诗集,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徨》之后,奉献给“五四”以后新文坛的一部杰作。关于这本作品,孙玉石老师曾言:“《野草》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读鲁迅,读‘五四’,读近代文学,必读《野草》。”

鲁迅先生的作品,于我而言,若要突兀的去看其文字,我想我是读不懂的,所以探其写作背景与根源,才能让我更好的理解其隐晦的含义和抒发的特定情感。

正如孙玉石老师所说:“同一切新的艺术形式一样,《野草》不是从荒瘠的土地上冒出来的,也不是在作家的头脑里凭空产生的。《野草》自有它的艺术来源。”所以我们可从鲁迅先生在谈木刻艺术形式发展时说的那句:“采用国外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所以《野草》里的言语和象征物,与“洋”多多少少有着联系,而这种艺术形式,早在五四之前就有了萌芽,如白话诗人刘半农、新诗奠基者郭沫若,这些伟大的作家都为《野草》的诞生起到了开路的作用。

关于《野草》的象征手法,除了结合时代背景,我认为它更能体现鲁迅先生的哲学思辨,其中包含着鲁迅先生对于民族、国家、人性的哲学理念,展示着鲁迅先生自剖和不懈斗争的思想精神,是鲁迅先生文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野草》的篇目并不长,举个例子,如开篇《野草·提辞》中的一部分: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

《提辞》写作于深夜,那天离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开始对共产党人和民众进行血腥的屠杀只有十四天;离广州的“四·一五”反革命事变、实行白色恐怖只有十一天,而那时在广东,当时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和工人在两千名以上,鲁迅先生任教的中山大学就有四十多名学生被捕,鲁迅先生不仅耳闻目睹这一事变前所未有的残酷性,而且亲身经受了一些努力和失望,而这些种种现实的存在就直接联系着《题辞》的复杂内涵。

沉默着的充实,是鲁迅先生在无言的沉默中回顾过去呕血战斗的生活所感受到的一种欣慰和满足,于是有种自嘲似的充实;开口时的空虚,是鲁迅先生在冷酷环境下的言不由衷,于是有种无奈的空虚感;野草以死去的生命换取新的生命,它根不深,花也不美,植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大地之上,它备受摧残和践踏,一直到死亡和腐朽,但“我”坦然欣然、大笑又歌唱,这正是象征着鲁迅先生本人,诉说着他的斗争、对于现实杀戮者的蔑视、示威和挑战。

《野草》包含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哲学,每一篇或明了白话或生涩难懂,但它都以象征的手法抒发着鲁迅先生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的自我情感,令我感之壮烈与伟大,于此深感敬佩不已。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