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是举世闻名、有目共睹的。车水马龙的快节奏生活,丰富多姿的物质条件,震惊四海的科技进步,引华夏儿女自信自豪的国家地位......我们好似脱离了那个需要南水北调、春耕秋收的农耕社会了,但就看《乡土中国》的部分论点,我与其观点有不谋而同之处。
“乡土”二字拆开来看,“乡”则是“乡村”,“土”则是“土地”,前者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形态,后者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从前的人们常是聚村而居,与美国的社会形态不同,他们人少地多,虽也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但大多也是以一户人家为单位独来独往;而正如大家必定听闻过的“四合院”般,中国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不仅仅是因为老百姓们喜欢热闹和群居,更是因为“土”需要各自团结一起的合作。
书上总结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每家每户所耕的面积小,也就是所谓的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这样可省力省时,提高效率;二是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例如我们接触过的水利工程或水渠建设,大家各司其职又能共享资源,互利共赢;三是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古时中国的土地纷争、权利争夺也是较为平凡的,老百姓们若共为一个村子的人,为了保护大家惜时的融洽和睦的生活,独来独往或形单影只都难免会被他地没有资源的人们盯上,加之抢夺,所以群聚在一起,相互帮衬与照顾亦能保护自身安全和自家的财产;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即可同视为中国有名的分封制,继承在中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不论是权力与地位的继承,还是财产和名誉的继承,而土地的继承亦可映射出古时中国的社会制度。
那么较之中国当今的社会,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也许不再需要每人每户分一块土地自给自足,一栋高楼大厦里也不再需要和上下左右的邻居常常互帮互助,相互来往,但不论是我们仍有“农村”和“城市”的相互连接,我们赖以生存的事物仍需要土地和资源,还是当今我们讲求分工合作的工作要求,“合伙人”、“股份制”都是中国“村”之本色的体现,我们不是个体而生,我们仍是群局动物。而也如作者将自身经历当成例子来说的一样:“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亦或是看如今蒙古、西藏、新疆一带的人民,我们都可以很直接的看到我们民族不同于他国他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承袭,以及我们与“乡土”的紧密联系和渊源流长的文化展现。
论其本质,中国的“乡土本色”是毋庸置疑的,但看其现今人人道之的表面含义,却有不同之处。文中有提及两个单词,一个是“Gemeinschaft”,一个是“Gesellschaft”,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换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前者为“礼俗社会”,后者为“法理社会”。孔子的《论语》里不少能了解到往日的“礼俗”文化,不论是“孝”还是“仁”,都能间接感受到与“乡土社会”的联系,而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乡土社会是需要人与人的亲密关系的,而如今的我们是一个属于陌生人与陌生人交往的时代,是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我们开始讲究“法制社会”,权责分明和契约合同是我们相互信任的基础,这是从以前的人们交往中看不到的,这于他们而言,是“不信任”和“太见外”的表现,这是变化较大的一点,于是,现今的“土气”也有了骂人的含义,“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综上所述,论其根本,中国的“乡土本色”还是未变的,但其中仍有些表面上的细枝末节有所不同,了解中国的面貌与形态,还是需要我们加之学习,多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