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博物馆游记
在本学期由于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调研的主题是张大千先生的绘画,所以有机会能在周末去到四川省博物馆参观。说来惭愧,自己从小生活在绵阳,每年来成都玩的机会也很多。成都的著名景点、街道甚至是街边出名的苍蝇馆子都去的差不多了,可能是由于从小对博物馆展出的东西不感兴趣的原因,唯独没有去过成都出名的博物馆。所以这次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到了四川省博物馆。
我们组选择了周六的一个下午前去调研拍摄,那天的天气异常的闷热。在小组组员全部到齐之后,我们乘坐滴滴出发了。省博物馆其实离我们学校不算太远,大概30分钟的车程后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刚一下车,其实有点失望。感觉和绵阳的博物馆外貌没有什么区别,甚至环顾了四周几圈才看到了被垂下来的树枝挡住的四川省博物馆的牌匾。心里不禁对这次博物馆之旅的期待降低了几分。门口广场的尽头就是博物馆的入口,燥热的空气和对空调的向往推着我们进入了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些文创产品的摊位和位于正中间的服务中心。这些都与其他博物馆没什么分别,让我感到不一样的是星期六的下午这里的人流居然没有很多。这发生在好耍的成都人的周末让人有些难以相信,但是安静的氛围确实让这座博物馆更加有历史沉寂于此的沧桑感。这并非是胡说,因为我去过为数不多的博物馆都充斥着前来参观的小学生的尖叫与游客惊奇的“嚎叫”,省博的这份安静确实是我为数不多感到的时间在空气中缓慢流动的体验。上一个让我能感受到时间在身旁缓慢流动的地方还是方所书店,它电梯的尽头被一整块超大的黄铜色金属包裹着好像里面连接的是一个平行世界。而在安静甚至有些冷清的省博大厅这样的感觉再次袭来了。
张大千展厅在博物馆的三楼,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张大千艺术馆。走进展厅里面,正面挂着繁体“大风堂”的牌匾,左手边则是摆放着椅子的大千先生纪录片的放映厅。墙壁上的灯箱上写着“五百年来一大千”,这也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给他定义“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轼在《晁错论》中也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些话似乎在大千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张大千先生一生有人赞誉也有人鄙夷,称赞他的人说他能耐得住寂寞与苦痛在敦煌临摹了大量壁画,在战火纷飞中保存了这一历史瑰宝;而鄙夷他的人则说张大千一生喜欢临摹大师画作再去以假乱真混淆视听,更鄙夷他不顾后果毁坏了一部分的敦煌壁画原迹。作为后来人我们无法辨认孰对孰错,但是我认为在艺术的方面张大千先生确实有他独特的造诣,并非只懂得一味的模仿。我并非专业的研究画作的专家,但是张大千的画作无论是仕女图还是佛教画都透露出一种别样的感觉。当天的张大千艺术馆的讲解志愿者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我们进去时正逢她刚好正在给几个也刚开始参观的游客讲解。我们几个不是很懂艺术的人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紧跟着他们的步伐。从老奶奶的言语中听的出来她应该是经常来这儿志愿,或者说是那个艺术学院里大隐隐于市的“世外高人”。对于每幅画的创作背景他都能说出一二,也会在解说完之后说出她自己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可能也是由于她的介绍太过于吸引人,我们一行人都一直看着这些大师的作品,而组里的两个同学也一直用随身带的本子记着他所讲的讲解。这些东西绝大部分也运用到了我们小组的课堂报告中。通过自己的所听所见我更加明白了张大千先生为何能被称作“画中李白”了,有这般的毅力与对于自己认定道路的坚持最后成就了他最后的地位。正如我们一进门所看到的:大千先生的照片被一束光打亮,似乎他就是中国国画史上的一盏灯,把那段黑暗的艺术史照亮。
走出张大千艺术馆,由于刚才看了很多关于佛教的画。我们决定去参观位于四楼的藏传佛教的展馆。由于四川是中国第二大的藏区,所以川博收藏的藏传佛教文物十分丰富。藏传佛教与在我们内陆流传的佛教不同,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印度那边的最原始的佛教。佛教里面的人物塑像也是十分凶恶,造型也非常古怪。这也是藏传佛教吸引人的地方,由于没有像内陆的佛教被儒道同化的那么严重,藏传佛教更加具有宗教的神秘性,教徒也更加虔诚。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在有生之年叩头朝拜布达拉宫就是最好的结局,这种对于宗教几乎纯粹的崇拜,让人惊叹。可能由于文化的原因我们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这样的精神无疑也是西藏人能在藏区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顽强的活下来的根本动力。可能正如摆在展馆出口的那本金刚经一样吧,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如同金刚石一样承受着老天给予他们的苦难,最后使自己如同金刚石一样耀眼。
参观完藏传佛教馆后我们的旅途也要告一段落了。虽然只参观了两个展厅,但是在这四个小时中我们所亲眼见到的,绝对比任何课本上的知识都要来的真实。来自汉族对艺术的绝对信仰和藏族对宗教的绝对信仰,在这时看起来却也这样相得益彰。当我们以一个历史的旁观者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总会感叹时间流逝的快速。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是否是最真实与最珍贵的呢?可能只有与这些在世间存在了多年的文物在一起,心里才会有所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