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浅析《聊斋志异》梦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曹依伦
主要内容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充分继承了魏晋以来志怪小说和唐传奇记梦的传统。将梦境描写发挥的淋漓尽致。《聊斋志异》的梦境描写有具有着预示、连接、揭示、象征、故事时空变化等作用。所以,本文将举例分析《聊斋志异》梦境描写的各种作用。

关键词:《聊斋志异》;梦境描写;作用

梦作为人类的一种既特殊又普遍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很早就成为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对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涉梦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和楚辞。从庄周梦蝶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从周公解梦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古今中外,人们对梦境的创作和研究从未间断过,而文学作品中的梦境描写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被鲁迅先生归类为“拟晋唐小说”[1],充分继承了魏晋以来志怪小说和唐传奇记梦的传统,并且进一步发展,将梦境描写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全书490多篇作品中,70多篇都与梦有关。其中根据梦境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男女相恋的爱情之梦,去世之人的托梦,人生梦等。虽然这些梦境的内容不同,但其作用大致相同。

梦境描写具有预示作用

预示作用即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做出一种提前的暗示或预判,为后文设下悬念。通常梦中短短的一句话,就往往能够达到一语成谶的效果。例如《田七郎》: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2]开篇即以武承休的一梦为始。梦中人告诉他,只有田七郎能与之共患难。于是,文章情节依次展开,从武承休寻找七郎,努力与之结交,直至最后七郎为武而死,全都在开篇梦境的统摄之下,虽然情节曲折,描写纷错,但仍旧线索明确,一以贯之。又如《云萝公主》一篇,记梦之言更短,仅仅四个字:“儿当尚主。”[2]但这不仅是后文情节的起因,同时也揭示了人物未来的命运。

梦境描写具有连接作用

这一类梦境描写常出现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当中的某一关键时刻,起到勾连上下文内容、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的作用,是故事走向高潮或结局的重要中间环节。例如:《珠儿》中东邻赵氏女,故与惠为绣阁交。是夜,忽梦惠幞头紫帔来相望,言笑如平生。且言:“我今异物,父母觌面,不啻河山。将借妹子与家人共话,勿须惊恐。”常州民李化之女小惠在阴司嫁人后归宁父母,但是人鬼殊途,咫尺天涯,即使面对面也无法诉说一语。这个梦适时出现在适当的位置,打破局限,消除阻隔,使得人和鬼神得以相见。让情节顺理成章地继续发展,是典型的结构连接作用。

同时,梦境描写在连接作用的基础上还有转折的作用。这类梦境描写是在承接前文的基础上,出乎意料地将情节导向其他方向,大多是转悲为喜、转危为安的圆满结局。每当主人公身处危难之中,及时出现的梦总能扭转乾坤。例如《青梅》一篇分开两条线索去写,一条写青梅矢志嫁张生,终得圆满;一条写阿喜家道中落,寄食尼姑庵。在第二条线索中,阿喜最后走投无路想要寻死。但这时阿喜死去的父亲在梦中叫她不要轻生,暂时忍耐,而等来的结果恰恰柳暗花明,旧日主仆再次相会,使得两条线索合二为一。所以,在这里的梦境描写不仅仅是连接作用,还有转折的功能。

梦境描写具有揭示作用

这一类梦境描写是指出现在文章末尾对前文情节或人物遭遇作出解释的梦,经过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情节和人物命运波澜起伏的展示,最终由梦境为人们揭开疑团。例如,《陆判》中,朱尔旦的妻子被陆判换了吴侍御女儿的偷后。消息传到吴侍御那里,吴侍御猜测女儿被朱尔旦所害,要诉之官府。陆判就让吴侍御的女儿托梦给他说:“儿为苏溪杨大年所杀,无与朱孝廉。彼不艳其妻,陆判官取儿头与之易之,是儿身死而头生也。愿勿相仇。”[2]这里的梦境描写就揭开了吴女死亡、朱妻换头之谜,为朱尔旦洗清了冤屈。再如《司文郎》中,王平子和鬼魂宋生交好,他文采出众,但是科考却屡试不第。后来宋生做了阴司的司文郎,托梦告诉他,是因为他从前误杀一婢女的罪孽使然。这里就对王平子屡试不第的遭遇做了一种宿命的解释。作者借助奇特虚幻梦境来揭示谜底与书中离奇神秘的故事相辅相成,使得故事的线索更加的清晰。

梦境描写具有象征作用

所谓象征,就是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了夸张变形的反映,突出了作品的思想主旨。例如,《梦狼》中,白翁见自己儿子所在的衙门。“又如一门,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又视墀中,白骨如山益惧。、、、、、、忽巨狼,衔死人入。翁战惕而起,曰‘此胡为乎?’甲曰:‘聊充庖厨。’白翁所见到的梦境中的景象生动逼真地反映出封建官吏的“吃人”本质,而文章下面的情节发展也正进一步印证了梦的现实性。作品思想主题鲜明突出,对于虎官狼吏的讽刺和鞭挞深入骨髓,入木三分。

梦境描写可以讴歌真挚的感情,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梦境描写,讴歌真诚自由的恋爱,赞美以恋爱为基础的婚姻。例如,《王桂庵》中,作者就利用梦境来表现主人公的一片深情。自从王桂庵在江畔舟中见到芸娘就陷入情网,难以自拔,但很快就失去了芸娘的踪迹。他又不知道姓名,只能沿江反复寻找,但找了大半年也没有结果。失望之余,王桂庵日夜思念梦中佳人,寝食不忘。也许就是因为这份念念不忘的深情,使佳人走入了他的梦中。弗洛伊德就认为:“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主要特征之一。”[3]王桂庵的梦来自他内心深深的思念,他渴望再见佳人,而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于是只有借梦境获得慰藉。作者借助梦境写深情,不仅感人至深,而且也塑造出王桂庵的痴情郎形象。

梦境描写使故事有了更为多变的叙事时空

梦境是对现实生活不同的空间,也是对现实时间的重要突破。梦境不仅可以预知未来,游客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空间载体。[4]现实生活中的人从现实时间进入到梦中时间,可以与亡故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在《婴宁》中,王子服把婴宁的鬼母和秦氏合葬后,“是夜,生梦媪来称谢”[2]梦境中鬼魂与活人进行了沟通。

梦境描写还可以改变时间的长度,将客观的时间转换为主观时间。例如《续黄粱》中,热衷于功名的曾孝廉在梦中经历了从二十年太平宰相、富可敌国到获罪抄家的阶下之囚、死后在阴间受刀山油锅之酷刑和来生投胎做乞儿女的辛酸委屈。作者将曾孝廉今生来世几十年的时间高度浓缩,短时间内给人以更为强烈的心灵冲击,突出了作者对于科举仕途的深刻思考。

结语

梦境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内容,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文本中具有多重作用。《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的顶峰,虽然深受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但是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参考文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长沙:岳麓书社,2010.

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应书馆,1984.

石育良,丁岸.《聊斋志异》的梦幻世界[J].明清小说研究,2005(3):84-82.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