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们一行三人做了关于巴中皮影戏的调研。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期间收获不少,感慨也不少。
其实在做这个调研前,刚看到选题时,自己都很迷茫。身为一个巴中人,连巴中皮影都没听说过,很是感到好奇。于是搜了不少有关内容,这才敢开始这次真正的调研。
准备活动不少,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7月27日到肖德秋老师家的采访。因为在一个村里,我们对路又不熟,坐车又换乘,还是没到肖老师家里,我们跟着导航,最后还是迷了路。坎坎坷坷后,还是肖老师(肖德秋老师的儿子)开车来接我们。
来到肖老师家跟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我以为家里会是古色古香,不然就是低矮的瓦房(结果证明是我想多了),可是人家偏偏是一栋砖房。行吧,也不多纠结这些。我们又得知我们今天要采访的肖老师不在家,当时心情就不太好,毕竟我们是提前约好了的。然后,为了努力完成这次调研,我们跟小肖老师讲,老师很热情的带我们看了他们的工作房(一间专门放皮影以及皮影雕刻有关的工具房),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皮影,老师也热心的给我们讲解影子,分析各类形象。因为事先了解,小肖老师跟父亲学习皮影雕刻方面的东西,并不太懂皮影的表演,但幸运的是老师总会耐心跟我们讲述他所知道的东西,还带我们看了未经加工的牛皮。我不得不感慨,这中间步骤的繁琐,反正光是听,我就头痛。这中间的困难自然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知道的。
之后,在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杨如理老师,他是肖德秋老师的师兄。杨老师一个背心,一双拖鞋,打扮的很是朴素。但一讲起皮影来,滔滔不绝。讲他从前奔走各个乡镇演出的所见所闻,讲他当初学艺时的艰辛。聊着聊着,老师更是唱了起来,没有锣鼓唢呐等的伴奏,老师张嘴就来,边唱曲儿,边唱伴奏,考虑到我们不懂,老师还一边给我们解释,讲解剧情。这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长生殿》了吧。老师对皮影的喜爱已经融入到血液中了,不然怎么会张口就是呢。我想皮影就是他一生的白月光吧。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如愿见到了肖德秋老师,也顺利的进行了采访。
回顾这次经历,最多的还是幸运。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个共同的方向。大家一起努力,见到的更多的是皮影背后的故事。
最想感叹的便是,像皮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省级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有那么一些人,总在那默默传承,可能效果甚微,但他们总在那。当有一天,你想知道,想寻找时,他也在那等着你,等着你发现他的魅力。
我们还能说些什么?感谢这些传承人在大家不愿在的岗位发挥着他们的一份余热。同时也希望这些项目被更多人发现,更多人喜欢,更多人加入传承,不至于变成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