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之前,我去博物馆的次数屈指可数,在当时的我看来,博物馆里的藏品是固定的,其介绍也是寥寥几句,显得有些枯燥。博物馆里的气氛也是死气沉沉的。或许是我家附近的博物馆运营得实在是不怎么令人满意,所以让我对博物馆形成了这样的印象。
在高三后半期,我因为一些动漫、游戏对两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兴趣,一是吉尔伽美什,二是拉美西斯二世——奥兹曼迪亚斯。但是动漫、游戏塑造的人物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与真实形象产生偏差,所以《吉尔伽美什史诗》成了我高三时期忙里偷闲的读物,也让我尽可能地了解了他历史上的形象。
某一天中午,我刷微博时得知了一个消息,在国家博物馆将会举办“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展览预告,为何会出现在我的微博首页?因为在这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两件东西:两河流域记载了“大洪水”的泥板和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我立即就对这次展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这个兴趣的动机并不单纯,反而是带有“功利性”的。因为我玩的这款游戏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推出奥兹曼迪亚斯这个人物,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去看一看他的雕像,以此给自己心理安慰能够在游戏中抽到这个人物。但是我去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看了看展览时间,在五月底左右就结束了,心中难免有些失望,不过我仍然在持续关注这次展览。终于得到好消息是,这次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结束后,将会在上海博物馆继续举办,并持续到十月份。我立即定下了利用暑期去上海的计划。
后来我关注上海博物馆的微信,阅读到了这次展览的相关信息,并看到了推荐书目,其中《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部书就是系统地介绍百物展所展出的各种藏品,我马上就上了淘宝买下这部书,在学校利用一切能用的时间来阅读,甚至在语文课上也偷偷摸摸地看,也多亏这部书,让我了解到了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对于我所感兴趣的两件展品我看得很仔细,所以一年后的我还记得“大洪水”泥板后的故事:一名男子家就在大英博物馆的附近,由于大英博物馆免费向大众开放,他就经常去博物馆里看藏品,他对用楔形文字记载事件的泥板尤其感兴趣,所以出了博物馆也在研究楔形文字,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大英博物馆靠着这名男子将这块泥板所记载的内容翻译了出来,也就是洪水灭世的故事,这块泥板比《圣经》早了约400年。在介绍奥兹曼迪亚斯雕像的章节,我记住了由杨绛先生翻译的雪莱的《奥兹曼迪亚斯》: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此外,荡然无物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寂寞荒凉,伸展四方。”
同时,在我阅读的记忆中,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来源于阿布辛比勒神庙,根据书中描述,神庙中有四座雕像,唯独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的头部被运走。我阅读时突然就想到了在政治课本第三册文化生活中的一张插图,这张插图正是阿布辛比勒神庙,这也解决了我和我周围许多同学的疑问,这四个雕像中缺了头的原来是拉美西斯二世。
暑假七月,我第一次在没有家长带领的情况下出远门,和两个朋友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途。经历了13个小时的高铁,我们从重庆到了上海。
休息了一天,我们在7月21号的午后来到了上海博物馆前。这次展览影响力确实不小,前来参观的人非常多,所以展馆外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我和朋友闲聊着,看到同期展出的《茜茜公主与匈牙利》的海报,我们开始争论到底是茜茜(xī)公主还是茜茜(qiàn)公主。午后的太阳让人有些晕眩,队伍旁降温的水雾与由地上升腾起的热气也令人有些烦闷,我们最终也没有说服对方。
大概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排到了大门前,我闭上了嘴,或许是累了,也或许是博物馆内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气息让我不再想发出太大的声音。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进了大门之后还在排队,博物馆方面专门为这个展览隔出一条通道让参观者继续排队到三楼还是四楼的展厅前。
怎么说呢,进入到博物馆内,我闻到了一种气味,我无法描述出来这是什么样的气味,或许是博物馆用的空气清新剂,又或许是许多物品混杂在一起产生的气味。不过我心里想这可能是一种凝重的气息,我常常在进入一个庞大的建筑时,心里会感到一种沉重,似乎是被这栋建筑所压迫,心跳会不自觉地加快。我忍不住地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即使馆内有许多嘈杂的声音,我却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或许是胆小,每当我遇见承载久远历史的物品时,心中的敬畏会油然而生,因为我从小就相信会有鬼神或其他的东西会附于这些物件之上,唯恐自己发出过大的声音惊扰了他们。
在将近半小时的等待后,终于轮到我们进入展厅了,我带着我的敬畏开始了自己这次特别的旅程。第一件进入游客眼中的展品就是古代埃及木乃伊棺柩,我脑袋一片空白,之前在书中所阅读到的介绍忘得很干净,我开始疑惑,眼前的事物究竟是否真实?是何种力量让它历经风霜,从数千年前遥远的埃及跨越时空在此展现在我面前?如果说人类生命不过百年,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滴微不足道的水滴,转瞬即逝!那么这跨越千年的物品仿佛是所谓的永恒!我,这一小小的水滴,竟窥见了磅礴的江河!我无法张开嘴来抒发当时心中的震撼与感动,我只能在不到一米的距离内去用心感受这历史的脉搏。我能看到:千年前这棺柩的主人安详地躺在床上,由仆人清洗着身体,挖出内脏后被涂上防腐的香料,然后被一匹匹白布所包裹。在仆人的祈祷中,他的灵魂飘向阿努比斯,心脏比羽毛还轻,最后被引领至天堂。而这肉身,被抬入棺柩中,最终沉眠于黑暗的金字塔或黄沙之下。我也能看到这具棺柩重见天日那刻,发现者或贪婪或惊喜的表情。然后这具棺柩作为古埃及的信使,带着数量庞大的信息在那个时代激起了千层浪。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整理出百件藏品,其目的是让我们从物品当中感受世界及人类的发展轨迹。随着展品的变化,我能感受到时代在变化,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文明6》这款游戏的开场动画:一对夫妇在驾驶着船行驶在大海上,他们之间的对话:
“你又在绘制新航线吗?”
“历史的潮流在不断变化,要是想达到旅途的终点,我们必须不断适应,勇往直前。”
“那我们怎么知道是否到了那里呢?”
随即镜头一转,一位男子在希腊城邦中一个高大的雕像上点燃了圣火;通过点燃的圣火,画面又转换成一名牵着骆驼的商人来到了长城脚下的村庄里,点燃的烟花、大红的灯笼、人们互相祝贺的声音,说明了这是一个喜庆的夜晚;画面一转又进入到了热兵器时代,白雪皑皑的大地上,一位将军骑着战马,在枪林弹雨中引领着士兵们冲锋;炮弹击起的雪花散去,一对兄弟正在海边的悬崖上尝试新发明出来的飞机,飞机启动后直直地坠下悬崖;然后一架战斗机突然从悬崖下飞上蓝天,带我们进入了激烈的空战场面,一番激烈的战斗后,驾驶舱前的挡风玻璃被敌方击碎;镜头由战斗机驾驶室内往下移动,出现了火箭内的操作舱,5秒的倒计时结束后,火箭发射,冲出了地球,飞进了宇宙;宇宙中的地球最终化为一个巨人身上所托举的圆球,整个画面成为了这款游戏的封面。
最后几个画面有着这样的旁白:“人类的天性就是不断地推动自己越过新的边界,我们考验自身的极限,我们直面自己的恐惧,我们奋起迎接挑战,最终成为远超我们自身的存在”。
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奋斗史、探索史。如同这款游戏开场的台词:“从水下第一个生命的萌芽开始,到石器时代的巨型野兽,再到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你已经历许多。现在,开启你最伟大的探险吧:从早期文明的摇篮到浩瀚星宇!”我们人类从水下的一个微小生命不断演变而来,起初我们一无所有,当我们第一次直立行走,当我们拿起了手中的工具,我们就开始了我们人类文明史的书写。
人类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从冷兵器时代到火器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骑上战马到开拓大海再到展翅天空最后到遨游宇宙,正是我们人类不断探索世界、不断适应自然并且超越极限奋起挑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游戏的封面是一个巨人托举着一个巨大的地球,这个形象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在神话中他本是受罚托举着苍天。但在这款游戏的封面上巨人却托举着地球,所以在我看来,这个巨人在此处的形象是历史长河中所有人类凝聚而成的人类的代表,我们前仆后继投入这历史的奔流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提供动力,以此承载这颗美丽的星球不断地运行下去。
同时我还想到一个人物,西西弗斯。西西弗斯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推动着巨石,我们人类不也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我们适应、学习、生产、创造,不断地重复着这个过程,不断地滚动着人类文明这一颗巨石。但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场悲剧,我们充满着自信与希望。我们从地球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落点燃了人类生命之火,随即人类文明之火点亮了整个地球。我们的文明巨石不断充实、闪亮,我们人类也不断强壮、伟大。
从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器到一张薄薄的信用卡,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人类这几千年来奋斗、超越极限的伟大吗!这次展览并不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它将古今、四海串联起来,聚焦点为整个人类。它让我感受到人类文明中最粗壮、最具活力的主干,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人类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具有无穷的力量。这部人类文明的史诗让我为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所有人类感到自豪!
我本是带着功利性的目标来参观这次展览,却收获了更多的精神上的满足。博物馆所藏的物品都承载着各自的人类文明的星火,但如何让这些星火感染更多的人?现在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感到有一点不可思议,仅仅只是为了游戏里面抽到想要的角色,跑了快半个中国去看展览。我难道只是为了游戏才去上海的吗?并不是,当我沉浸于这场旅途中时,我并没有想到游戏。表面上看是动漫、游戏它们吸引着我前往上海,但我觉得表面之下的,是厚重的人文底蕴在牵引着我。无论是了解吉尔伽美什还是拉美西斯二世,我都不能将他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域、所处的文明相割裂,了解他们的同时必定会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我这个过程只是浅浅地接触人类文明长河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两条支流,在这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而被强烈的吸引力带入河流的主干。
每个博物馆也应该寻找到一个角度,为馆内的藏品挖掘知识文化的“浅水区”,让游客们适应后主动地尝试潜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