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微风卷着热浪与花香包裹着午后的人们,嗡嗡的蝉鸣诉说着难以抑制的躁动。罗比穿上了他最好的西装,自以为前途无量,缓缓向她走去......
Atonement本是基督教的一术语,圣经中关于救赎的概念是人通过耶稣基督,实现罪的原谅,以及人与神的和解。但是在这里,没有耶稣,没有原谅,更无法和解,只有浓浓的爱意和永不能相恋的遗憾。
故事的帷幕拉开。这是一个英国富裕的家庭,有一个心思细腻热爱写作的小女孩布里奥妮和她性感美丽的姐姐。一天,通过窗户,布里奥妮看到仆人的儿子罗比和姐姐塞西利亚暧昧的一幕,之后又因为罗比将自己饱含爱意却极其挑逗的信误让布里奥妮传给塞西莉娅。不懂世事但想象力丰富的布里奥妮对罗比产生了极大的误会,少女原来的情愫突转为嫉妒与仇恨。后来在表姐遭人“强暴”的时候,便自认为正确地坚定指认罗比,让罗比锒铛入狱并与剑桥医学院失之交臂。
悲悯如哀嚎的音乐升起。这是少女布里奥妮的罪过。一切的罪都来自于如毒蛇一般的妒忌和温柔莽撞的爱。布里奥妮懵懂无知的心怎能理解罗比和姐姐的爱?她只会通过猛然跳入水中的方式检验自己所爱之人的诺言,最自私最幼稚的一种。透过她的双眼,姐姐在下人面前解衣跳入水池的举动便是越矩,罗比挑逗的信就是粗鄙。妒忌仇恨的双手蒙住了她的眼睛,她无法看清那浓浓的爱,只能在她的世界中描摹出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画面。纯洁的少女之爱在恶意的土壤里培育出恶果,最终招致那无法原谅的罪过,如同烙印一般深深打在布里奥妮的一生。
没有罪就没有基督教,因没有罪就无需赎罪。布里奥妮的伪证夭折了姐姐爱,毁掉罗比的前程,让两个相爱的人相隔于牢笼与战火。本没有罪的人被迫走上赎罪的道路,罗比行军途中幻想着能走完漫漫回乡路,犯罪者逍遥法外,自己却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当他看到被屠杀的孩童尸体时,潸然泪下,因为战争,有多少无辜的人像他一样背负了不该背负的十字架。但他何曾贪图像耶稣一样通向天国?他只想循着恋人的呼唤“comeback”,去接近自己缥缈的幸福。
渐渐长大的布里奥妮终于明白自己犯下了多么愚蠢的罪过。内疚与悔恨吞噬她的人生,她放弃了就读剑桥的机会,去姐姐待过的医院参加护士培训,但这有什么用呢?她还是没有勇气去寻找姐姐请求原谅,她已经失去了向双方忏悔,弥补过失的机会。她背上的十字架,永远只能越来越沉重。
写作,是她自我拯救的方式,是她求得原谅的唯一途径。但直到老年,布里奥妮回忆起当年的故事依旧无法平静。她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当然也不敢奢求远在天国的姐姐和罗比的原谅。《赎罪》是她的封笔之作,也是她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书的书写成了她半生逃不掉的命运,每一笔都是血淋淋的过去,划在心上的痕迹。一切都建立在她的悔恨她的臆想上。
年老的布里奥妮最后说到:“在书中,我想让罗比和塞西利亚得到他们渴望却没有得到的团聚。这不是软弱或者逃避,这只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我归还了属于他们的幸福。”
但我想,没有人会为这个杜撰的幸福结局感到欣慰,相反会因真实而更加悲痛。一位因为败血病死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一天,一位死于空袭两个真正相爱的人一辈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在图书馆的片刻。审判始终未曾来临,布里奥妮赎罪的道路也没无法完结。在脑中编织好美妙的童话,就像基督将自己托付给天国的父,给予美好的祝福,完成世人的救赎,完成自我的救赎。在故事之外,在遥远的海市蜃楼之外,悲剧不可遏制地发生了,无法挽回。祷告式的言说,成为沟通救赎的幸福天堂与罪孽的悲剧人间的唯一桥梁。
但是真正的凶手呢?那个万恶之源施暴者呢?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过着富足的生活,享受着别人承担恶果的乐趣。我想布里奥妮应该也不曾意识到,自己也是替表姐和巧克力富商背负着沉痛的十字架,将自己的人生当了罪孽的陪葬。
那个夏天的午后,实在太躁动。我在心中幻想罗比能带着盈盈笑意,一步步向自己的幸福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