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先生远涉敦煌,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临摹了几千幅敦煌壁画。《飞天图》作为我国敦煌艺术宝库中重要的人物符号特征,是张大千先生匠心独运的一幅佳构,题词为:拖玉曳云接九天,石兰姣服照虞渊。散花一作迴风舞,十二门高急凤弦。
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是用炭笔在玻璃纸上进行勾勒,再将玻璃纸拿到阳光下拓印在纸本或是画本上,然后去洞窟里甄别色彩,以便上色。中国画主要用矿物质颜料和植物性颜料,而张大千先生用印度唐卡的颜料,将矿石研磨后加入胶水和其他化学物质,将它做得非常粘稠,不仅使颜色饱满度高,还使它更加持久。
飞天是古代印度佛教当中乾闼婆和紧那罗两位佛教使者的结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飞天就跟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在刚进入到中国的时候,它带着浓浓的印度味,强调身体的张力,有肌肉感和动感,而到了唐代以后,华夏汉族工匠对飞天进行了改造。首先性别发生了变化,飞天不再是孔武有力的男性,而是变成了身姿袅娜的女性;其次,它灵虚独立、凌云飘动,有一种羽人的形象。中国古典宗教当中,非常崇拜能飞上天的东西,对鸟就有一种极端的羽人崇拜。苏轼的《前赤壁赋》中讲到“羽化而登仙”,这其实就是中国人从古代以来对飞翔、对天空、对宇宙的向往,艺术匠师就将中国人的向往和印度佛教完美地相结合。飞天用两根细彩带,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蹈当中的水袖,就可以飞上天,体态极其优美。而在西方文化中,能飞起来的形象,比如可爱的丘比特,靠两只小翅膀飞上天,则是一种憨态可掬。在佛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使者漫天撒花,撒香风,再歌舞,再奏乐,营造出一种宝相庄严、和风习习的讲经说法的场面,形象地展现了《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起,雨诸天花”的欢乐景象。所以中国的艺术匠师们,通过对佛经和道教的领悟,将华夏文明中人们对羽人的崇拜思想融进了飞天。
飞天三千青丝绾起云鬓,戴上珍珠宝冠,项饰臂钏,上身彩带缠绕,下束羊肠裙,其飞舞姿态洋溢着流动的生气和动感,衬托出云中御风而行的婀娜身姿,白居易所写的“飘然转旋回雪轻,嫣娥纵送惊游龙”与飞天极为相似。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现在飞天画像也被许多艺术设计者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产品,四川博物院的门券上就是一副飞天画像。飞天的确是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一种创新,不管是从性别、形象,还是从文化意蕴,中国文化都将它从头到尾进行了改造,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