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永远的跨界青年——鲍勃·迪伦

作者:王佩如
主要内容     

永远的跨界青年——鲍勃·迪伦

《诺贝尔奖全集》下(1901—2017)读书报告

“我曾经认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崇高而又充满了力量,可我现在明白我的理论和诗歌,永远不能代替你来思考。”

——鲍勃·迪伦

2016年诺贝尔奖评委会颁奖词是: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代表作是《Blowinginthewind》。

2016年10月13日,得知鲍勃得奖的这天,我们在高三教室里埋着头,疯狂刷题。班主

任老师突然冲进教室,表情欣喜且激动,让我们以为是什么高考变动的事。她激动的对我们说:“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鲍勃·迪伦!”在得知他不过是一位美国民谣音乐家时,大家便开始习惯性的替村上春树打抱不平,有的同学甚至快速想好了高考作文素材。

其实早在1996年,2006年鲍勃已经获得了诺奖的两次提名,但是这次鲍勃的获奖还是引起了无数的风波,无数的质疑。当然每一次诺奖的颁布都会有质疑声,这一次可谓是海啸级别的轩然大波,很多人甚至拿出诺贝尔的遗嘱中诺奖的标准是“在文学方面曾创造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大多数人不认同鲍勃·迪伦,甚至认为他并没有进行文学创作,歌曲和文学史不能等同的。连他自己也持怀疑态度,他真的配得上诺奖吗?又是凭借着什么得到诺贝尔评委会的青睐呢?

我认为最好的回答,便是鲍勃·迪伦自己的获奖感言。在获奖感言末尾,他写到:“我不止一次问自己,我的歌曲是文学创作吗?感谢瑞典文学院,不仅愿意去考虑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最中给了如此精彩的回答。”仅通过他的获奖感言,我都对这个作家的特有的逻辑以及表达方式,佩服的五体投地。将在文学史上有着伟大形象的莎士比亚创作戏剧时的情况和当下自己的情况的对比。如果说音乐不是文学,那么戏剧是文学吗?

鲍勃的创作摇滚也好,民谣也好,抛开曲调来单看,所有的歌词都是富满了诗意和文学气息。虽然以音乐闻名世界,却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跨界文学艺术家。他除了创作歌曲外,还有《塔兰图拉》一本超现实主义小说和《像一块滚石》他的自传。

在他年轻时创作歌曲的那个年代,美国社会文化普及率也不高,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根本无人问津,而普世的文学创作上,不是畸形病态的,就是被政治因素的限制和侵略的歌功颂德。而鲍勃靠着一把吉他和破烟嗓,以传唱的方式,带给他们精神的号召与享受。

《Blowinginthewind》这首歌写于1962年,美国越战时期。此时的美国是在两极格局中逐渐占上风的,因为想要国际地位被进一步认同,美国在越南进行了长达20年的无意义的战争。但在美国本土,大量的民众对此产生激起了反战热潮,鲍勃通过这首歌表达了他对战争,和平的思考和质问。为无数同样不满的美国人发声。希望人们以更加和平,理性的方式而不是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正如歌词“Theanswer,myfriend,isblowin'inthewind,Theanswerisblowin'inthewind”解决争端的方法其实显而易见就是和平停战,就像是飞扬在风中一样,但当时的美国政府首脑几人肯去倾听呢?鲍勃以一首歌曲抒发了所有美国公民的心声,使他们在精神上有了呼应和回归点。

因为战争时代和社会环境,当时的美国文学在经历了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文学后,60年代迎来的是“黑色幽默”文学流派对美国文学疯狂的“洗礼”,这种以喜剧形式表演悲剧内容的变态的文学表现方式的出现,无疑是对美国在冷战局面中占上风的情况背后巨大的讽刺。在整个美国社会压抑异常的情况下,鲍勃抓住整个时代的怪异氛围,借用音乐形式疯狂的高呼,代表着整个畸形的社会心理,质疑美国政府的所做作为,质疑整个社会。为美国民众发声的鲍勃彻底改变了美国乐坛,他带动了一大批歌手尝试自己创作反映时事的新民歌。半年后,受到“古巴导弹危机”触动,他又创作了一首美国民歌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第一次将民歌和现代诗歌结合了起来,彻底改变了流行歌曲的面貌。

当人们都以他为领袖之时,追随他的脚步之时,鲍勃的发展方向却突然转变,他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他没有继续戴着“反叛政治”“为民众发声”这样的永恒话题去创作,他没有刻意去迎合任何利益趋向,若是坚持对民权等政治方面的歌曲创作,他很可能成为另一个马丁·路德,他至始至终迎合的都是心中的自己,所以他从未承认自己的歌曲有政治色彩。后来他甚至结交了一大批“垮掉派”诗人,并开始吸毒。他写的歌词逐渐变得如毒品一般飘忽无意,甚至充满了晦涩的意象和场景。他在纽约和来访的“披头士”结为好友,从此迈入摇滚明星行列。大家又都以为鲍勃从此堕落之时,1967年底,在沉寂了整整一年半之后,一张取名为《约翰•韦斯利•哈丁》(JohnWesleyHarding)的新专辑悄悄问世了。这张唱片从头到尾都和当时美国唱片界的潮流唱反调,再次令人震撼。就是这样的鲍勃,他永远以“新”的形式活着,总在诉说着什么,叫嚣着什么。

永远在变化的他,不仅是60年代的民谣摇滚之父,更因其捉摸不定的创作引发了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系列领域的思考,甚至诞生了一个学派——“迪伦学”,这更可以充分体现他在美国文化上的影响。他真正价值,真正的分量,影响在每一个被他唤醒的灵魂心中,在世界乐坛上空飘扬,在每一个美国人心中回荡。

其实在我看来,人类所有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文章,只要是能够阅读欣赏的作品,为什么又不能归与文学创作呢?诗歌诗歌,唱出来是歌,读出来是诗。都能达到欣赏或是指引人的作用。正如颁奖词中的“本来,一位歌手或作曲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不应该成为一个耸人听闻的事件。在久远的过去,所有的诗都是唱出来或是带着音调起伏诵读出来的。史诗吟诵者、游吟诗人、行吟诗人,他们就是诗人。”上学期我们学的《荷马史诗》不也是被吟游诗人,说唱诗人唱出来的吗?《荷马史诗》不也是古希腊文学的集大成者吗?《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儒家经典。但是创作之时全是来自于民间的歌谣啊。为什么人类越发展就会越僵化执着于死板的字眼呢?或是说就像“文化”一词的定义模糊,在学界的不休地争论一样,“文学”的定义又怎么会能固守成规呢?

鲍勃的获奖让人感叹选拔诺奖的评委老人们太让人惊喜了,因而这次我想写鲍勃也是因为他在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中是有突破意义的,他的获奖让我感到时代真正在不断变化,诺奖也不会拘泥于死板的文学形式。我相信更多的形式文学创作将会因此被鼓励。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