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最谨严,徒非中国小说史
——读《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其价值不言而喻。作者鲁迅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学术研究上也以严谨精辟的论断、丰富翔实的资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鲁迅先生的所有学术著作中,《中国小说史略》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部,蔡元培先生曾在挽鲁迅联的上联道“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这足以显出他对此书的推崇。
古往今来,小说都是处在一种文学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是文人眼中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俗物。可到了近代后,梁启超的呼吁使小说的地位一下暴涨,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对于中国小说史的梳理却少之又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先生开始了对古代小说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这也就是后来《中国小说史略》诞生的基础。《中国小说史略》正如它的名字,上起远古神话传说,下至清末谴责小说,包罗万象,内含乾坤,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社会背景与小说发展之间的联系,观点新颖又不失传统。
这本书我将它大致分为了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便是小说的起源,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的神话体系,先生将虚拟的故事作为了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成了连接神话与小说的一个桥梁,因而“神话与传说”是先生所以为的小说起源。
第二个阶段便是夏商周到秦汉的这段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出现了最早探究小说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不过鲁迅先生对当中所提到的小说持怀疑态度,认为“都是假的”。虽然具体情况有待考证,但是那个时候确实是没有小说这一概念的。
第三个阶段便是魏晋南北朝,与鲁迅先生的观点不同,这是我所认为的小说的起源。这个时期的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一些小说作品,以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为代表,这样一个奇异、人们纷纷自我觉醒的时代,是有那样的环境与风气孕育出小说来的。
第四个阶段是唐传奇,在这个时期,小说产生了巨大的进步,虽然“传奇”这个词还是略带贬义,但它已经初具如今的中短篇小说的色彩了。鲁迅先生也对此十分推崇,他在书里道:“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第五个阶段是宋话本。由于理学的侵蚀,唐传奇到了宋代已是逐渐衰退,被宋话本给取代。其实在我看来,唐传奇并没有消亡,而是以话本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为明清的古典小说的高峰做了铺垫。
第六个阶段便是明小说的分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小说潮流,一是神魔小说,这与当时道教盛行的社会现状脱不开关系;二是世情小说,这样的小说描摹世态炎凉与悲欢离合,参杂因果报应,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最后一个阶段便是清小说的巅峰,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各种体制已经成熟,也出现了许多小说大家。鲁迅先生在书中给清小说分了四类,分别是拟古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与侠义小说,而后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小说到了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在如此长的岁月河流中,小说的变化发展可谓巨大。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鲁迅先生在当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思想有了一个自己的认知,也大致明白了为何这本著作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鲁迅先生在研究中国小说史的时候,所用的方法是综合的,既有社会学的存在,也有审美价值的评价,所提观点言简意赅,实事求是。
先从社会学这一角度来谈,鲁迅先生并没有将小说作品进行单薄的审美与评价,而是将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例如魏晋志人小说的诞生,这绝非偶然,“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在那无比重视言谈举止的时代,像这样的书籍问世,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而明代中叶神魔小说的风靡,又是与当时道教盛行的风气脱不开干系的。毕竟小说总是时代的产物,脱离了时代,它也就失去了几分色彩。
虽然社会学的分析概念就是着眼于社会,联系社会来考察文学问题,但鲁迅先生并没有一昧注重社会价值,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也是他不断强调的,并提出了小说作品要有“赏心”“娱心”的特质。鲁迅先生认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这也是他对唐传奇的评价高于宋传奇的原因。
对于小说的创新性,也是鲁迅先生评价作品的一方面。他在面对宋传奇萎靡不振的状况下,毫不客气地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有无创新,几乎已经成为他的一杆标尺。对于那种有创新因素的作品,他也是给予肯定的,如在评价《西游补》时说:“惟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
总而言之,《中国小说史略》填补了小说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具有学术开拓性,不仅史料丰富,而且所运用的语言亦简洁而精妙。。尽管今天对小说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当时,但鲁迅先生的许多基本观点仍然被称为经典。如同冯至所说的那样:“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石钟扬《性格的命运:中国古典小说审美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王齐洲,姚娟《小说观、小说史观与六朝小说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