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活在民众生活中的历史文化传承物,它用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礼仪等多种表现形态,来见证我们的祖先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开发精神。它从形式到内容都反映了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精神意志的支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化”和“活态化”。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一性质,一方面使中华文明穿越千百年时空保持至今,另一方面又使多种遗产传承受阻、并大量走向濒危甚至消亡。因此,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首先关注人对遗产的传承,关注传承方式的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使遗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我们小组前去五凤溪,位于金堂境内的的一个古镇,很多市民驱车前来游玩。这个古镇只有一条街,沿街都是一些店铺,而四川地区的糖画继承人谢丰坤老师就在这摆了一个摊子。谢丰坤,师从著名糖画艺术大师蔡树全为师,成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糖画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会员。谢丰坤的作品在国内外民族民间艺术大赛中受到好评,多次获奖;并多次应邀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
还记得小时候,农村赶集的街道上还能看到卖糖画的,那时候没有转过,只买过搅搅糖。但是现在回老家就没看到过糖画艺人了,现在在成都的一些公园里,还是能看到糖画艺人。糖画这种非物质遗产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样,糖作为原材料,糖画不能保存很久,里面的水分会流失,然后,就不能食用了,糖画的造型也会受到影响。
糖画基本是都是平面的,而谢丰坤老师自己创造了立体的糖画,如花篮和龙等造型。对于糖画这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无法像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一样能长期留存下来,所以,糖画的渊源流行只能靠糖画的传承人一代一代的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而制作糖的原材料,以及熬糖的小炉子现在都很少见了,这些工具都需要传承下去,虽然社会和科技都在进步,但是要保留原本糖画的味道,这些工具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