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乡愁
——评《乡愁》
【摘要】:乡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志士时常抒发的一种独特感情,他基于个人对家乡的思念与不能归家的怅惘。且无论古今,文人们都爱以诗的形式将这种郁结之情抒发于文字之中。当代诗人余光中借以四种意象,将这说不清道不尽的丝丝乡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乡愁意象爱国时空升华
初读《乡愁》一诗,还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那时候虽年纪尚小却也能将作者抒发于文字中的思念大陆之情读出来,可见这首诗确实浅显易懂,大众接受度高,这也是它能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作的一大原因。诗人流沙河也曾评价道:“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¹全诗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写少年时与母亲分别离乡闯荡的母子别离、第二节写青年时期与亲爱的妻子分离的夫妻别离、第三节写人到中年与敬爱的母亲天人永隔的生离死别、第四节写老年独自立在海峡这头眺望对岸默默思念的游子与祖国的分离。以排比形式,按时间和空间顺序将作者这一生的四次痛苦别离一一道出,用词质朴,结构清晰,看似简单得一目了然,可细细品读,又惊叹于作者和别具匠心和对诗歌布局的深厚功力,别有一番韵味。诗的前面三节,作者就已渲染出浓浓的思乡情调,层层铺垫,到诗的最后一节,笔锋一转,将前面三节的作为个体的私人感情上升到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子对大陆的思念和希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民族情结,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整首诗也立马变得宏大起来。可又不仅仅局限于爱国之情,也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三节的铺垫,这首诗才更显情感真挚,读之令人感慨。少小离家对母亲的依恋,青年对爱情的热切硬生生被分离阻断,中年与母亲天人永隔的无可奈何,“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这三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三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大半人生,这三段淡淡的忧愁之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牵动了诗人几十年,可似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相似的经历,这三段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浓浓乡情显得不再那么生硬而遥不可及,细读之间,它能勾起你心底的那份柔软又苦涩的回忆,一种同病相怜之感顿生,读者也就自然能从文字之中体会到作者沉甸甸的感情,真实而又纯粹。
再来就是此诗最出彩而又最具特色的几个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只首术,谋篇尤端。”²古诗中也常借以意象来抒发思乡之情,如李白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中就将抽象的离愁别绪寄托在遥远天空中触而不得的明月中;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把心中的哀愁借以不可感知的“春水”表达出来,将抽象化为具体,水永不断,愁永不绝。而余光中在《乡愁》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要求的诗歌意象一定要雅而美,这四种意向十分生活化却又贴切而饱含诗情,可见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将其熟练运用于诗中的高超能力。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谈完诗的内容后,我们又把目光触到此诗的形式上来。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自然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本诗的形式美同样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前面已提到全诗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音律自然,和谐婉转。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将《乡愁》与他另一首《白玉苦瓜》做对比,这两首诗的主旨皆是抒发爱国之情。两首诗都使用了时空纵横这种匠心独运的结构。但不同的是,《乡愁》采用生活化的意象,语言质朴无华,不加任何修饰;而《白玉苦瓜》却选择新颖奇特的意象——白玉苦瓜,典雅古韵的语言,且表达了多重意蕴的主题:艺术本质、中国情结、诗人自况,前半部分通过极写白玉苦瓜抒发爱国之情,最终回归到诗人自身,表达对艺术超时间的追求,极具浪漫情怀,兼有个人特色。
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像余光中这样心怀国家与民族,有寻根情结的诗人是十分难得的。深处台湾几十年不能与大陆联系接触却依旧没有忘本,正是因为有他们之类文人的存在,大众通过他们的文章重拾对祖国和家乡的依恋,为两岸的重新交流和民众之间心与心的拉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贡献。可余光中又不似政治文人那般死板整日将作品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他只是单纯地抒发自己的“中国情结”,有独立的思考和个人化的表现。我认为像这样有独立崇高人格的诗人,值得我们尊敬;像这样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耐心品读。
【参考文献】:1.流沙河.流沙河诗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65
2.刘勰.文心雕龙[M].第二十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