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中余华改变了以往极端冷酷的刻意渲染血腥和暴力的叙事方式,用平静、含蓄、温和而略带忧伤的叙述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饱经苦难的一生。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必然是作家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作者得益于语言上的恰当、妥贴,将南方的节奏和气氛融入北方的语言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活着》展示的主题是“人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并且也展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生命;悲歌;苦难;忍耐;平静
社会发展中总是充满着新生与腐朽、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矛盾冲突,这样悲剧就不可避免。悲剧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冲突的必然产物。可以说,社会矛盾是悲剧的土壤。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当然不能拒绝悲剧,悲剧应当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世界文学史上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悲剧人物,如鲁讯笔下的祥林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世界文学史,就是人生的悲剧史。可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悲剧成了文学的禁区,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抹杀。粉碎“四人帮”后,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随着文艺春天的到来,文学悲剧的园地也呈现出复苏的景象,一批作家从生活出发,冲破悲剧文学的禁区,推出了数量可观的充满悲剧意识的文学作品,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余华就是这些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
小说借主人公福贵之口,讲述了中国农民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描写了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余华以无限悲悯的情怀,把视线投向中国底层的农民,讲述他们所遭遇的不幸、不公;他们的善良、淳朴;他们的愚昧、自私。“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气死老父亲,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家珍在此后不堪打击,身体变得越来越差,也离开了人世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后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撑死了。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在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福贵这里,他的悲剧人生对“活着”产生了强烈的反讽。作者在这里通过极端化的表现,把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重重苦难演绎给读者看,从而反映出余华对苦难产生根源的思考;
《活着》讲述了农民福贵一生的苦难经历,他的受难,对应着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的生存境况、性格弱点,以及和苦难相遇时的基本精神状态等。他和我们具有相同的性格品行、道德理想、情感要求。阅读他的受难,使读者在阅读当中看到了自己,在他的受难中激发读者对自我的联想,对自身所处的外部世界进行反思。这就是这部小说感人的地方,也是广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作者以不断的“死亡”来反衬“活着”,使《活着》这部小说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
改头换面后的福贵,想要重新使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事与愿违,尽管他后来干活吃苦耐劳,对家人关爱有加,希望自己的生活妻贤子孝,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一心想要实现“从鸡变牛”的梦想,这不仅是福贵的希望和梦想,也是中国老百姓的希望和梦想。但是,和这个希望和梦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福贵的妻子虽然非常贤惠,与他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子女、女婿甚至外孙都很孝顺,但是,他们却一个个死去,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梦想最终破灭。最后,外孙苦根的死,使他变得麻木。福贵的生命并没有因为苦难和死亡而崩溃,生命在经历一次次的死亡与眼泪后,他以自己坚韧乐观的精神承受并超越了一切灾难。他在“一家人天天在一起”最朴实的愿望最终破灭之际,坦然承受了命运和死亡。透过福贵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听着他与老牛的奇特的“对话”和福贵粗哑的歌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福贵超越苦难后的宁静、平和、自足的生命状态。“轮到自己死亡时,安安心心死就是”,“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展示了活着的最高人生姿态。因此,福贵面对死亡时的深层次情绪逐渐出现了转机,悲凉的气氛在冷静的叙述中一点点消解----“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福贵的败家导致了家庭的噩运,亲人的死亡使得福贵饱受命运的惩罚和打击,但最终在“经过太多的苦难和见过过多的死亡的他却渐渐变得坦然、平静”。这种平静而略带温和的叙述笔调,使得作品中尽管没有血淋淋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但却能深深地感受到福贵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的意志力,以至于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福贵那样的老百姓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
参考文献:《活着》韩文版自序,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特.塞音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见p67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I999年
《文学理论基础》pl0页,p3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
王永午等,《余华:有一种标准在后面隐藏着》,见《中国青年报》,1999-09-03
余华《灵魂版》见p146页、p148《我的写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