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日常随笔

作者:李思懿
主要内容     

论唐诗

——《唐诗杂论》读书笔记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朗朗上口的节奏韵律形象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在我的记忆中,古诗一直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自三代至唐宋,皆是诗的时代,而唐诗则是诗化人格的极致时代,一直以来颇得文人青睐。民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唐诗的结晶,从诗人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唐诗的理解、看法。我读完这本书后,对唐诗也有了新的体会。

这本书的主要分为九个章节,从初唐四杰谈到中唐时期的孟浩然、贾岛最后论及杜甫、李白。书中提及的主要诗人我们都十分熟悉,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都与他们的作品有过许多接触,莫说我们学生,就连父母辈们也随时能背诵出一两句来,由此可见,这些诗人及其他们的作品在古诗中的地位之重。闻一多先生并没有开篇直接谈论初唐四杰,而是引出了初唐时的诗歌环境——类书诗与宫体诗的盛行。唐初五十年间的诗歌与其说是唐诗的开始,倒不如说是六朝的结尾。初唐是个大规模征集词藻的时期,但唐太宗却崇尚西晋陆机的“文藻宏丽”,鼓励文人创作“类书式”的诗。在统治者的张目下,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体诗一时盛行,群臣文人的一味追捧,导致当时诗风死板,没有灵性,宛如一潭死水。闻一多先生也怒斥其格调低下,称其为“积极的罪”,诗歌描摹的不外“眼荡淫笑,心怀鬼胎”,是“下流意识的口供”。好在后来先有卢照邻以宫体形式却去掉了宫体的颓废,将宫体诗境扩大、情感升华的突破;后有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一波一波进行文学革新,摆脱齐梁诗风,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魅力,并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使之从宫苑台阁走向江山塞漠,可谓是奠定了唐诗今后的发展基调。如骆宾王将天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日常生活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王勃送别友人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依依惜别之情。闻一多先生虽然肯定了初唐四杰对诗歌的贡献,赞扬了他们的勇气,但对于其人格并不看好,认为他们是“浮躁浅露”而不能“致远”之人,这也是闻一多先生同为诗人角度的个人见解吧。

醉腴人心的除了古文,还有山水和故乡。一多先生难辨是“襄阳的孟浩然,还是孟浩然的襄阳”,如果人生真正做到了孟浩然,也就是人诗合一。孟浩然作诗十分随性,他只是把诗作为人生的注脚。襄阳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与其追求完美相通促使孟浩然大半生布衣于襄阳,他不是为了避世而隐逸,而是为了隐逸而隐逸,是一个理想主义隐逸者。没有其他隐逸诗人身在田园却仍心系朝政的矛盾纠结,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脱俗,风神爽朗,因此真正做到了诗如其人。如其代表作《过故人庄》,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因此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从我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勃兴离不开繁荣的经济物质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然而生活在王朝由盛转衰前页的贾岛作出的隐逸诗总是充满阴霾、凛冽、峭硬的情调。中唐的衰败时局与其早年僧人经历的相似之处却使诗人能够平静看待这种落差,正如书中所说“对于时局,贾岛不像孟郊那样愤恨,也不如白居易那样伤心。”所以他还能在那样的环境下独自作为一个隐逸者,生活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天地。

最后便是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李杜,对于早慧诗人杜甫,闻一多先生可谓极为心仪赞美,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其实早年的杜甫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总是忧国忧民,郁结难抒。年少轻狂的他觉得到处是希望,到处是自由,正如雏凤一般活泼、自傲。但渐渐种种不平的人生经历重挫了他的傲气,在时间的流逝中,目睹山河飘零、国破家亡,他也仿佛没有了骄傲的资本,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战火漫天、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他处于深深的忧虑和自责中,可最后也只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喟叹。杜甫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特征,国家命运和历史责任感总是伴随他们一生,因此杜甫的伟大,不仅在于艺术的伟大,更在于人格的伟大。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风格,李白生性豪放不羁,也是因为其生活时代较为安定,他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在书中闻一多先生并不多评论李白,只是对日本学者英译李白的文章做了评析,因文化的差异和古诗翻译者的不准确翻译,李白的诗歌在翻译成外文时独特的诗歌魅力却难以展现出来了,他认为太白诗歌翻译不应该过于注重辞藻翻译,而应该是音节。但是无论怎么说,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中国宝贵的诗歌文化只能通过本土文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点是无可非议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诗歌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也算是一种荣幸。

三百多年的唐诗发展,由稚嫩到成熟,每一位诗人都在其生活年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诗文化背后代表的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宣泄和时代的声音。作为后人,通过学习和阅读能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那种文化,我想我们是十分幸运的。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