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报告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文人所著,由徐震塄校笺,中华书局198年出版,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东汉后期至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曹操、司马炎等皇族,王敦、王导等门阀士族,还有嵇康和阮籍等典型名士,这些名士为魏晋时期总的风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将这些名士刻画成高颜值、有文化、尚自由的形象。
全书原有八卷,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章节已经遗失,现存只有三卷。目录的上卷共有四门,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这正是孔门四科,侧面反映该书的作者深受儒学影响,但纵观全书还有许多玄学、佛学的言论,这与当时佛教东入与所记载的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盛行有很大关系。《世说新语》以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的故事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也让我们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名士们不愿与朝廷同流合污,为了避免迫害只好“示人以无用”,嗜酒、饮五石散、纵情山水、崇尚玄学成为潮流。名士们不拘礼节、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被后人称道,史称“魏晋风度”。从书中记载来看,这种“魏晋风度”不仅是大环境的产物,还和当时的文化氛围及名士自身的价值崇尚有关。
魏晋士人的独特秉性和当时大环境关系十分密切。魏晋时期,时局动荡,战乱频起。那时教育普及度还十分低下,人才十分匮乏。朝廷对士人也是持打压态度,加上当时朝廷黑暗腐朽,在高压政策下士人们不愿效力于朝廷,于是寄情于山水。为了避免迫害,士人们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除此之外,士人们还好服五石散,世说新语如此描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人才。“示人以无用”才能保住性命,可谓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说到饮五石散,除了环境因素,还有跟随潮流的心理。《世说新语》对五石散做了许多美化,但从其他典籍来看,五石散容易中毒,何晏、嵇康等名士都深受其害,服用过多还会丧命。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服用呢?总的来说,服五石散成为当时高层贵族的象征,魏晋士人们除了以五石散来暂时脱离黑暗现状的困扰,还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不过正如《世说新语》所说:人无癖不可以与交,以其无深情也。魏晋年代距我们已十分遥远,不必再以这个角度来批判当时的士人,就当作他们的一个癖好吧。
魏晋士人的独特风度还和他们内心的孤独有关。长期处于压迫地位的士人们只有以隐晦的笔墨及服药、饮酒等行为来脱离现实。不管是王荟所说说:“酒正自引人箸胜地。”还是王忱所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这种嗜酒的习性应是对抗内心孤独的产物。这种内心的孤独来源于认清了世道的黑暗却无力反抗的现实,清醒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幸运的是他们在这黑暗世道找到了知己,推杯换盏也是雅事。
魏晋士人以放荡自由闻名,但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道德情操是十分高尚的。德行、言语、政治、言行……这样的目录排序也可以大概可以了解当时的价值观。如殷仲堪说:“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魏晋名士的高雅品格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儒教出现强大的信仰危机,士人对儒学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更多的是持批判态度。佛教东传,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思想追求隐逸与“出世”,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道教和佛教更为接受。在魏晋士人的眼中,道教和佛教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玄学继承了道家学说,主张随性自然。这也十分符合当时士人的追求。另外,玄学探讨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哲学上更加关注个人的自由,这与魏晋风度的清俊通脱有很强的联系。当时的名士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都是玄学的拥护者,而且还诞生了不同的流派,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论",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其后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任自然。"这个名教即是儒教,反映当时士人对儒教的批判。总而言之人们通过佛、道来探讨人生、社会、国家,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反思。
《世说新语》是我国文化古籍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中有重要的地位。鲁迅曾对《世说新语》做出高度评价,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而刘知几则是将其和同时代的小说做了详细的对比:“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其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世说新语》的文学魅力不必阐述,该书对我们大学生还有实际帮助,能让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学习仅用言语、动作乃至心理来就能塑造人物形象。即使抛开这些,只是单纯把它当作魏晋时期的名人轶事也是别有乐趣的。
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刘义庆1984中华书局
2、《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风尚》郭银华2017
3、《<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形象研究》祁银凤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