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杜甫的月亮 ——杜甫诗歌中的“月”之审美意蕴

作者:涂丹蕾
主要内容

杜甫的月亮

——杜甫诗歌中的“月”之审美意蕴

[摘要]在千古众多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月”是一个被赋予十分浓厚的意蕴的物体。古往今来,它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世人心中的离愁别绪、凄苦感伤。古往今来,“月”的审美意蕴别历朝历代的文人们极尽丰富。而说到离愁、说到悲怆,不得不提的一位诗人便是唐代的“诗圣”——杜甫,在他的心中,“月”承载了他太多的愁思;在他的笔下,“月”蕴含了他太多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

[关键词]杜甫月

关于古代中国的月亮,对它的描述可谓浩如烟海,上至诗词歌赋,下至神话传说。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是带着一丝朦胧,一丝柔美。有人这样说,一到晚上一个人的情感就会被放大,人也就会变得敏感,很多时候在月光之下,这种感觉会更加清晰。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在月亮的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在文人墨客的诗歌中,“月”是是一个他们在寄托愁思时最常用的意象。在唐代有一位这样的诗人,提起他,便会觉得他命途多舛,忧伤满怀,这个人就是杜甫。

“月”在杜甫的诗歌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意象。在杜甫曲折的人生中,不同时期的他对月亮发出的感叹不同,或是倾吐他的怀念之苦,或是寄托他的漂泊之思,或是抒发对于国家的伤痛。这些感情都在深夜,在那皎洁的白月光下,决堤。

一、月光下的思念

一开始我们知道月亮能够寄托思念,可能是小时候李白的那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后来又有了一种文化默契便是在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是象征着团圆的。圆圆的月亮,象征着世间的美好与圆满,而这世间最美好的圆满就是家人之间的圆满。杜甫的较早的咏月诗便是《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时的他身在长安,久别妻子儿女,借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来寄托他千里的相思。另外,还有一首同样也是他前期的思念怀念之作——《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在这首诗中,与月有关的其他意象也相继出现,如“月中桂”,在了解到月亮的哲学意味时有这样一种说法——月亮的年轮在轮回中永生。月亮上的桂树时永生的,永远也不会被伐断,这也是说心中想念绵绵不尽吧。在这里杜甫说“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而望月思念的也不仅仅是他,他的妻子,天下的离人都在这清冷的月光下相互思念着。

除了思念妻儿,还有思念手足。在《月夜忆舍弟》中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月亮走到哪里都是月亮。可当看月的心境不同,似乎只有故乡的月亮才是最皎洁明亮的了,当时在故乡与我共同赏月的人不在,月亮也就不是当时的月亮了。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听着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抬头遥望,清冷的月光又怎能遥寄我的相思。

二、月影下的漂泊

杜甫,我们常会感叹他的生不逢时,可又恰恰是这生不逢时,才早就了今天的杜甫。他的一生,都是在动荡不安之中度过的,到了后期,随着国家的动荡,更是如浮萍一般“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他的《旅夜书怀》中这样写到“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浩渺的江面上,放眼望去,天空的明星低垂,大地的原野辽阔。江水流动处,涌动着月亮的身影,波澜翻滚处,月亮的影儿被打碎了,但只要波涛稍微平静,完整的月影便有出现在你的视线中了。这样的月亮不仅仅是抬头仰望,更是低头细看。它在波涛的江水中翻涌变换,何尝不是他内心满腔漂泊愁苦的波涛汹涌呢。于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自己正如同在天地见漂泊的一只沙鸥,总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安身之地。也许这种漂泊的生活将这样持续下去吧,也许自己尚不如一只可以归巢的鸟儿吧。

安史之乱,杜甫困长安近一年,妻离子散,身陷叛军,东躲西藏,饱一顿饿一顿,然而苦难没有击倒他,反而激发了他滚烫的灵感。对诗人而言,漂泊既是一种避难,更是一种游历;既是一种灾难,更是一种创作体验。漂泊,是他一生的主题词。

三、月色下的叹息

杜甫的诗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主题就是国家、山河。在传统的各种古诗词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那些诗人们满怀一腔热血。胸怀报国立业的豪情诗篇,感受到他们伟大的志向,又或是为黎明百姓担忧的济世情怀。作为唐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杜甫也是不例外的。在月下,他的诗歌中也表达着他的理想与抱负,就算仕途多舛,可是那一份家国情怀怎能割舍下来。在《春宿左省》中,他道“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从早晨到傍晚,杜甫一直在忙于公务,等到一抬头,月光正皎洁。他的为官之道在他的笔下的月光之下显现出来——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在《古柏行》中是这样说到:“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他在感叹古柏,感叹诸葛亮,其实是在感叹他自己,句句写古柏,句句喻诸葛,句句又隐含着自己。清冷的月光照耀下的柏树,不正是驻足于月光下独自忧愁的他自己吗?

冯至先生说过: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他的心中复杂的情感多在月光下迸发,他的文学就如那月光一样带着一种让人说不清的孤独、寥落、伤感之美。他的诗魂,至今依然在中国大地的月光下漂泊游荡,而又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1]杜甫诗中的漂泊感[J].周艳菊.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杜甫诗歌中月意象的内涵分析.赵紫艳.(艺术科技).2016(09)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