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土地
——关于中国俗文学六个特征
[摘要]《中国俗文学史》是给郑振铎先生带来巨大学术声誉的一部著作,可以说这一部学术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俗文学派的形成。在学术界都在品味诗词的典雅优美之时,郑振铎先生独辟蹊径,在学术界开展了关于俗文学的相关研究。关于先生所提出的六个俗文学的特征也是十分的贴切,十分的大众,十分的民间。
[关键词]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在中国文学上所学都是关于离愁的明月与清风,或是征战边塞的雄浑与寂寥,又或是亲近自然的青山与绿水······在我们的认知中,文学似乎被抬高到了也许我们触不到的高出,却忘了那些曾经我们或许只是随口益一出的脍炙人口的歌谣、最具生活气息甚至满是方言的传唱、那些口口相传的风花雪月的故事,都是文学。而这些才是真正占据了中国文学的一大部分最重要的内容。
在郑振铎先生的专著《中国俗文学史》中,上起先秦,下迄清末,他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运用了大量的作品材料。并且提出了中国俗文学的六大特征,分别是:①大众的;②无名的集体的创作;③口传的;④新鲜的,但是粗鄙的;⑤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放的;⑥勇于引进新的东西。以下是结合是结合《中国俗文学史》中提到的文学内容关于这六点特征的浅析:
一、大众的。首先提到中国俗文学是大众的,一个“俗”字即可看出:“俗”字有一个意思就是: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中国俗文学的各种文学样式都是产生于人民大众,如《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着中国最初的社会生活面貌。而关于《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这也就说明中国的俗文学自一开始就便是那些最繁多、最活跃的人民大众为创作主体的,他们所作的所唱的都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所做的能唱,其他人也能唱。大众的就不仅仅是大众所创,也是大众所用了。
二、无名的集体的创作。《诗经》是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各个文学体式里最能够体现这一个特点的。“无名”与“集体”这两个关键词,之前说到的《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从《诗经》的内容中来看,这些反应的群体生活的篇章,不会仅仅是一人所作的,群体的生活自然创作者也是群体。
三、口传的。不拘场所,宜于表演,便于流传的讲唱文学在《中国俗文学史》中郑先生对其的搜罗之广泛,讨论之全面,可以说这部专著是中国俗文学作品汇编,里面的作品材料,原文摘录非常的多,尤其是在讲唱文学方面。其中所提到的变文、诸宫调、鼓子词都是讲唱文学,它们生动活泼,曾流传于各时代民众之口,可以说,要是没有那些艺术曲调将它们传唱,要是没有广大民众的代代口传,不断改进,如今是很难能够了解到这些古老而又鲜活的俗文学体式的。
四、新鲜的,但是粗鄙的。“粗鄙”也是“俗”的一大特征,在专著中所记载的各种俗文学的体式其实在那些时代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不为士大夫所重视的。这一些作品是未经文人雕琢的,在他分析清代《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时,也特别强调了其中“有很粗野的东西,但也有极真诚的作品;有极无聊的辞语,也有极隽永的篇章。”雅俗共赏,也是俗文学的一大魅力之一吧。
五、其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俗文学的内容不仅仅是《诗经》中的真实生活,也有天马行空的,最原始的想象力,可见这些俗文学的作者们的气魄也是不熟任何文人墨客的。《楚辞》中的民歌,其中神话色彩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魔幻的画面,刘邦的《大风歌》和《鸿鹄歌》虽说其中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但是不得不感叹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广阔气魄。
六、用于引进新的东西。就唐代的变文来说,它的来源,就并非中国本土。它是印度佛教流传过来的,一部分受印度佛教影响的僧侣,在讲经的时候模拟这种新文体,以引起听众的注意。而接下来后面的诸宫调、弹词、宝卷、鼓词都是它的衍生和进步。正是有了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构成了中国俗文学讲唱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当我们熟读唐诗宋词,背诵名家大篇时往往会忘记,这些来自民间,未被精雕细琢的通俗的、民间的、大众的文学才是中国文学中最具有生命力、最生动的存在。
[参考文献]
[1]中国俗文学史[M].商务印书馆,郑振铎著,2005
[2]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史》[J].王友胜.古典文学知识.2009(05)
涂丹蕾
17301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