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月的哲学意义
——听于丹教师的公开课有感
【摘要】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意象,孤寂之月、失意之月、思乡之月,月亮总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涤荡,看过于丹老师的公开课以后,我对月亮的感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月亮的佛道哲学意义和审美意义发表一些我的感悟。
【关键词】月亮哲学意义永恒感悟
李白曾停下酒杯问到:“青天有月来几时”?苏轼曾端起酒樽疑惑:“明月几时有”?张若虚也曾慨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天上那轮静谧的清冷的月亮总能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追问,当千古明月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的时候,它就有了特别的文化意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和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丹老师说,这个世界最好的教育就是你穿越万里山川、天地江河体会到的变化。那么月亮在道家文化中又有什么样的哲学意义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一种周行不殆的平衡状态。月亮总是处于从残缺走向圆满又从圆满趋于亏损的循环状态,周而复始才能永恒。《周易》中有记载:“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平衡就是阴阳之间的平衡,我们每天都活在太阳下,却总忘记月亮的另一个名字——太阴。月亮自古属阴性,这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投射,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文化默契。太阳总是积极的,热烈的,催促着我们不断前行。而现在的教育谈到诸如花前月下、风花雪月,总是消极的,但只有月亮的平淡、清冷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段就一颗平常心。太阳教会了我们拿得起的重量,太阴教会了我们放得下的度量,只有放下一些东西,才能更轻松得前进,这也是阴阳之间的一种平衡,平衡才能走得长远。道谓之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有一句形容圆满的偈语: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开了就会凋谢,月满了就要亏损,世人总想求得一个圆满,殊不知物极必反。
禅字一出,就给人一种凝神静气之感。佛家讲究大彻大悟,寄托无数失意诗人、漂泊游子的月亮又给人怎样的禅悟呢?心中有牵挂便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牵挂逝去便是“万里无云万里天”。佛家的悟讲究正、反、合三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孩童时期,我们相信童话故事,相信纯真善良,相信人间的一切美好,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这个世界有着很多的肮脏和不公平,所以我们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们的年龄还不足以感受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在见证了一切沧桑变化之后,发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就像你喝过了各种饮料,各种茶酒,最后发现清水最能品出人生滋味。还有“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也是这种境界。寒山说:“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挂在天空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以月映心,心如朗月。月亮是空灵的,虚静的。空,才可容纳万物:静,才可倾听群音。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不断的奔波之中,谁又能静下心来看看月亮,更不必说心如月亮一般明朗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是永恒的,朝代不停更替,人类代代繁衍,不变的似乎永远都是天上那那轮皎皎孤月。面对自然宇宙,人类总之最渺小的,在明月清辉间,张若虚这又是一种何其惆怅的发问。李白总是洒脱的,他能将豪肠中的美酒酿成月光,所以他“月光长照金樽里”,把月亮直接融入了酒中。所谓文化,就是那些走过来我们的生命,并唤醒的我们关于生命的记忆。李白被称为诗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比我们留下的生命痕迹更多。月亮见证了戍守边疆的战士,庭前树下的别离,美人失宠将军迟暮,可白居易直接道出了月的无情: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人们只是途将自己的烦恼寄托在了月亮上。月亮亘古不变,又如何道的清这些愁思。当张九龄在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高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是不是也因为想到了月亮的永恒,而可以将自己的一腔思念之情寄予月亮,而让古今的人感受到呢。所以宋代有一句诗:“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月亮冷清的挂在天上,照耀着大地上的万家灯火。这首诗本是揭露南宋统治阶级的无能,感叹民生疾苦,但是我却从这苍凉之感中读出了月的永恒。月照人间,阴晴圆缺好似与人间的悲欢离合相似,但其实这一切都与月亮无关,它只是冷清的挂在天上,让人类感叹自己的渺小与短暂,它的永恒揭露出这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将百姓拉入战火的人的丑恶。
抬头望见月亮,里面有砍桂树的吴刚,可他千年万年也砍不断这树,想起嫦娥,她也是为了永生而奔月。我们可以笃信科学,可是也要心中有神话。白天在阳光下奔波劳累之后,可以静下来看看月亮,每月初一亏极转盈,每月十五,亏极转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这是月在道家中的哲学。在阴晴圆缺的循环流转中,人的认识总是以这样一种螺旋式的方式,完成着它的前进。《华严经》称“万川印心”,澄澈精密的中国式智慧感悟,以月映心,追求空灵、虚静的生命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