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报告
一、序言
他们将菊花的清雅捧在胸前,将锋利的刀刃别在腰上。如猛虎,却细嗅芬芳。
(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二)美国
二战之后,美国对于投降的日本不知该如何处置,尤其是对日本的天皇,不知道是该废除还是该维持现状。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对日本的文化以及日本人的内在精神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才能够明白他们的一些举动对于日本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此时,日本虽然已经宣布投降,但是国内仍然存在着大批的反抗力量,而且国内政治纷争、舆论也未停息。如果对其处置措施稍有不当,极有可能会再次引发冲突。
在这个时候,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总之,《菊与刀》这本书,它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一来是对当时而言,能够给美国政府一个详细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日本的措施;二来,这本书本身对日本的民族特性研究得非常透彻,若是想要了解日本民族特点和精神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首选。
二、本论
(一)内容、结构、目录
(1)内容:
《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暗含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菊花和刀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
通过学术材料以及各项研究来揭示日本人的内在精神。
(2)结构和目录
前言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本书的研究,是从“整体”到“个人”。先是在大背景的描述下,写出了日本人在当时战争时期的表现。继而再回顾日本人崛起的一些历史因素,例如明治维新等。
随后便是对日本人个体的一些行为举动、思维方式进行研究。
最后便是结论,以及一些建议。
(二)拓展
相似作品:《武士道》、《日本论》
(三)学术理论、学术观点
本书主要是以日本的两个精神寄托物作为引入,然后来研究日本人的内在精神。
菊以文,刀以武。
菊,代表着日本民族的谦逊、好学、乐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尤其是日本人对名誉的看重,关乎生命
他们将自己的名誉视作自己的灵魂,没有名誉即为行尸走肉。一个日本人若是在社会上被人指指点点,他会觉得比死了还痛苦。所以日本人会在名誉受损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来挽回尊严。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日本人的“自杀谢罪”。因为在他们看来,自杀不是懦弱,而是勇气和决断。
刀则是日本民族的另一种倾向——武士魂的倾向。那种就非常极端,提倡以下犯上。也是对自身武力的一种必备要求。在他们看来,一个合格的武士除了良好的修养和忠诚外,还需要的便是能够具备武力的基础。
总之,菊更多的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则是武士道的象征。
既有忠于天皇的意思,同时也是具备着武士本身意志。
(四)参考文献
作者:孟德尔
只要是外国人提到日本总会提起《菊与刀》,而且外国人自己的观点就针锋相对,一方说这书解释了日本文化的根基,是了解日本的最佳入门途径,另一方说作者违背了人类学研究的大部分原则,写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科学。其实菊与刀这本书本身不复杂,围绕它的很多争论都是带有不纯的目的,想要间接的证明日本人的高贵或者低劣,为自己对日本的看法找依据。
那么这本书实际上是怎么样的?
菊与刀是以绝对另类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至今仍然是绝对正确的核心结论。但是书中的论证过程和次要观点基本都是有问题的。
《菊与刀》的核心观点是耻文化,抛开那些名词后内容很简单:日本人不存在个人的观点和原则,“一切个人的思想都要跟随集体的观点而改变”。因此日本人虽然以顽固闻名,但只要外部环境改变,他们可以放弃原有的一切准则,转变速度之快在人类社会中空前绝后。伴随这个原则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日本人极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绝对不轻易表露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这点相信与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深刻体会。可以说本尼迪克特是点中了日本人的死穴。
《菊与刀》核心观点的正确性,从日本人自己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日本关于这本书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反对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和她的研究方法的比比皆是,但是几乎无人反对耻文化这个核心原则,而且他们认为这是日本人的观察盲点,自己绝对发现不了这点。其实日本人对这本书的关注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菊与刀的正确:日本人极为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菊与刀》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人类学研究来分析日本社会,为盟国统治日本提供理论。按照耻文化原则,盟国只要控制了日本上层和传媒舆论,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摆布日本人民而不怕反抗。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的社会改革完全称得上是天翻地覆,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社会的改造,却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阻力。
《菊与刀》除了这个核心观点以外的内容就没有那么正确了。比如“耻文化的根源在于日本是多神教而不是一神教”,其实日本是一个无宗教的国家,和中国差不多,但是两国人相差巨大。其实我认为本尼迪克特乱套论据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她按照东方文化的逻辑来写当时的西方人肯定看不懂,美国人根本不能想象一个文明的发展宗教居然不占主因。
这个情况在战后得以改善,美国与日本的民间交往非常多,像“村八分”之类的生僻概念美国很多知识分子都知道,也逐渐发现了日本人性格形成的真正根源:日本人一直生活在一个资源匮乏人口过剩的世界中,个人离开集体绝对无法生存,因此人的自我都在童年时期被磨灭了,至少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因为受到条件所限,本尼迪克特只能采取间接的研究方法。她最具开创性的手法是询问日本人对日本文艺作品的感想,从日本人与其他国家人观点的差异来推断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这个方法后来也被用于研究其他难以直接观察的社会(比如开放前的中国),有趣的是,似乎只适合与研究者自己所在的社会相差很大的社会,不适合研究背景相似的社会,这可能是因为本尼迪克特的方法关注的是细节,而相似的社会背景容易让研究者忽略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
菊与刀毫无疑问是一本社会学经典,毕竟是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全面研究日本的第一本书,很有洞见。作者本尼迪克特是外国人,我觉得其长处与短处都在这里。因为是外国人,所以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清深处这个文化之中的人所无法看清的一些问题;但也因为是外国人,所以与整个日本文化其实还是有距离的,特别是对东方文化的共性问题可能认识不够,容易把它当作日本文化的特质。
《菊与刀》里面,有两个观点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是具备开创性的。其一是提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菊花与刀的共存与圆融,并指出其形成原因,本尼迪克特认为,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其二是指出日本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本质区别,西方社会是“罪感文化”,而日本社会是“耻感文化”,罪感文化认为人有原罪,而上帝是监督者和审判者,人们在内心中有着对上帝的敬畏,因此比较能够表里如一,在人前与人后的表现,可以统一起来;而耻感文化,主要是依赖人的羞耻感来限制人的行为,基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比较容易出现人前一回事,人后一回事的现象,也更容易随大流,当战争中所有人都疯狂起来,丧失人性,每一个人的羞耻感也就丢失了,在内心中是缺乏坚持的。
此外,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等级观念,人情世界也有很多的分析,比如“报”——报恩与报仇的传统观念,造成人情的沉重负担,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一点,尤其是整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共性特征。
本尼迪克特的缺陷,我个人认为也就在这里。第一,他对日本人的双重性的分析,还欠缺深度,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现象的总结和解释,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当然是双重性的由来,但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又是为什么呢?我最近读的《暧昧的日本人》中,有着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日本人是最为实用主义的,因为地方狭小,灾难频仍,所以日本人的深层意识中,生存——整个民族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因此只要有利于生存,日本人都能接受,因此他们能够接受极端相反的东西,只要这东西,对日本民族的生存有好处。
但我认为,地方狭小,灾难频仍造成的敏感的时间意识、死亡意识,也是双重性的另一个,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在那样的岛国,生命倏忽即逝,日本人对生与死的敏感,是超乎于我们陆地民族想象的。因为强烈眷恋着生,因此他们甚至把死,也当做强烈的生存意志的表现。日本人可以很残暴,对外族人,乃至于对他们自己都是如此,因为对他们来说个体生命本身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们能够平静地接受死,关键是要死得美与壮烈,在旁人的心中留下长久的记忆。这样的死,比庸常的生更为长久。因此樱花成为整个国家的象征:樱花短暂的开放与绚烂的飘落,正如绚烂的生与死的乐曲。日本人喜欢小而美的、瞬间的事物,因为这些东西上,最能体现生命的不可把捉,生命的瞬间绽放。
这些在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可能有所提及,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体悟和分析。另外,耻感文化、等级社会、人情世界,其实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征,只是日本可能表现得更加极端一些。基于整个东方文化来作辨析,也是《菊与刀》所欠缺的。但这一点,我觉得不能苛责一个拥有宽广土地的国家的西方人。
另外,这部著作毕竟是70年以前的作品,有许多社会现象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菊与刀》能够在70年前有这样的洞见,已经很了不起。到现在为止,要了解日本文化,《菊与刀》仍是不能跳过的一本书。而希望通过这本书去完全了解日本,当然还是会显得不足。多看,多看,多看,自然会有自己的体悟和辨析。
(五)评价
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崔世广先生指出,“当然,这本书在理论分析及资料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作者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搞清平均的日本人的行动和思考方法的模式上,而忽视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其实,日本人中也存在着阶层、地域和职业、年龄等具体差别,这些差别会带来行动和思考方法的差别。另外,她在分析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时把其作为静止的东西来看待,而忽视了历史的变化,其实日本人行动和思考方法中存在的相互矛盾要素,有的是来自于不同场合,有的则来自于历史环境的变化,如看不到问题的历史的一面,就不能对日本文化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还有,由于作者没有到过日本,也存在资料和信息方面的限制等。以上这些,成为该书受到有的学者批评的原因。”
在我看来:一本关于民族的研究,当它能够精确到某种象征物的时候便是非常成功的了。我当初记住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它对日本民族研究有多么细致之类的,因为类似的书有很多。
菊与刀。
明明是一本学术性的研究书,但是在简单的象征物面前变得非常具有文学气质,让人想要去阅读,了解为什么日本这个民族会被喻意为“菊与刀”。
菊,是贴在胸前,象征心灵的清雅。
刀,是别在腰上,蓄势出鞘的冷冽。
表现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即为精神矛盾的两极。
恬静淡雅而又刚烈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