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说:“朱子学之有大影响于后代者,当以其所治之四书学为首”,“朱子乃集宋儒理学与自汉以下经学之大成而绾于一身,而集注则其最高之结晶品也。”朱子也就是朱熹,是一位在儒学研究中集大成、划时代的学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正是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最重要体现。朱子作《四书章句集注》沿袭了孔子“述而不作”的传统——不是另起炉灶,另立系统,而是对原有的系统添砖加瓦、拾遗补缺,在添、加、拾、补之中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学术大厦。所以称其为“最高之结晶品”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注释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大学》《中庸》叫“章句”。《论语》、《孟子》则曰“集注”。朱子曾经对如何读“四书”给出了一个顺序:“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这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十分有道理。在第一遍读下来后,对于书中的很多东西以及朱子所体现的理想都不甚理解,只有一个大概和模糊的概念。而开篇的《大学》章句因为校训“止于至善”而让我觉得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所以在阅读时也多花了些时间,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可能书中对于治理国家的描述对我们来说好像挺遥远的,也是有点不切实际的。但是书中关于个人修养的部分还是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实用的,堪称古老版本的心灵鸡汤。这部分也是我重点阅读而且感受最深的部分。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吾日三省吾身”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注重礼义廉耻。他们严格的要求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努力的完善自己。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是我们这些后辈应该借鉴与学习的。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里,人们变得我行我素,安于自己。“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的。
其次是书中提到的“诚意”和“正心”。“诚意”出自《大学》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其意思为若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让意念真诚。正如《大学》中所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可以解释为所谓使意念真诚,即自己不要欺骗自己,要像讨厌难闻的气味,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出于真心。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正心”出自《大学》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其意为若想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心态。正心之道,是不受情感和私欲的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正。对学生而言,“诚意正心”之道,更在于对学习的真诚,对求知的端正。
我个人认为,所谓“诚意”,就是需要我们能够真诚,做人做事都要用真诚的态度,不瞒心昧己。所谓“心正”,在我看来就是要我们以传统的“三观”引导心智,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正,而能意诚,意诚而能心正。心正方能摒弃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才能收获更多。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内容博大精深,一读只有一些不太深切的理解和浅薄的领会。所谓书常读常新,对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则更是如此。只有真正去读去悟,才能切实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魅力。这些年来,我们对于经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正是体现了经典在时代中对于我们的社会以及人本身修身养性的力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太多精髓值得我们去研究,值得我们去钻研,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用心的阅读我们的经典,认真的学习其中的道理,并不断的完善自己,实现对经典的吸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