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是由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通过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折射出了中国近代到现代这一个变革时期内的社会变化,福贵的一生也是无数中国百姓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缩影。
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少爷,因赌博败光了家里的资产,输掉了祖上传下来的豪宅,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离他而去后,他才幡然醒悟,和同村的春生一起开始做起了皮影戏的活儿。妻子回到了他的身边,皮影戏也做得红红火火,就在此时,福贵和春生一起被国民党的军队抓了壮丁,后来又当了解放军的俘虏。等到福贵终于回到家中,生病的老母早已去世,女儿也因高烧变成了哑巴。
福贵回到家不久,就目睹了龙二因拒交房产被判为反革命迫害罪,五枪打死,吓得尿了裤子,赶紧把解放军发的证书裱起来挂在墙上。一家人过上了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福贵的儿子有庆在大跃进时期意外被当上区长的春生开车撞死,皮影则在文革时期被烧毁,一直尽职尽责的老镇长也被打成了走资派,福贵唯一的女儿凤霞又因难产而死。电影的最后,福贵、家珍和女婿二喜带着外孙馒头一起吃饭,福贵说馒头赶上了好时候,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压抑中带有一丝希望的感觉,又揭示着世事无常人生艰难的道理。很多悲剧都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大环境下的各种因素一起造成的,例如有庆和凤霞的死。有庆本可以躲过这场灾难,但福贵担心他不去学校显得不重视革命,硬是把他背去了,最后有庆被砸死在倒塌的墙砖下;凤霞原本也可以被救活,但红卫兵小将抢占了医院,把有资历的大夫都关进了牛棚,二喜本来都已经把妇产科主任王大夫带到了医院,结果王大夫被关在牛棚里三天没吃饭,饿狠了一口气吃了七个馒头,又喝了水,涨得瘫倒在地上,没能救回难产的凤霞,让人又揪心又无奈。
这部电影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家珍因为有庆的死多年不肯原谅春生,最后春生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遭到批斗,妻子也自杀了,他深夜来到福贵家,想要把自己的存款交给他们,偿还有庆的命,家珍听到他想要自杀,以他还欠着有庆一条命的理由让他好好活着。她不能放下儿子的死,但也不能看着春生去死,“你得好好活着”这一句话再次点清了活着的主题。在艰难的时代里,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活到看见希望的那一天。
《活着》之所以让人感到悲惨,正是由于每当电影中的人物就要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现实就会给他们沉重一击,无情地击碎美好的希望。“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部电影真是完美诠释了悲剧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