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记事起,每年寒暑假我们便都会抱着电视观看《西游记》,这真的可以叫做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了。然而我现在想说的却不是电视剧,而是这本著作。
明清时期是古代小说发展的高潮,而也是在这股浪潮之中,诞生了由吴承恩写下的《西游记》。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感叹文字的魅力。在他笔下那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黄发金箍、一身黄毛、两块红股的孙悟空仿佛就在眼前。沙僧憨厚老实,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常常让人哭笑不得。而唐僧,一位心善的出家人,处处便以慈悲为怀,留下了不少的情谊,也吃了不少的亏。所以,这也让我思考,善良一点,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自清代学者张书绅这样评价道: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我认为这个概括可谓是极好的了“一步奇文、一部妙文”用了一个奇字、一个妙字便将该书的灵气点引出来。当然之所以经典能堪称为经典定然是有其原因的。孩提时代的我们,只是些不懂世事调皮捣蛋的蓬头稚子。大字不识几个,只得跟着电视品味那些精彩的故事了。记得那时,也会跟着唐僧执意赶走孙悟空而伤心流泪;会因为猪八戒常常做错事而懊恼又哭笑不得;也会因为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而开心兴奋。慢慢的长大了一些,开始认真的读起这本书来,或许是懂得了更多,已不像当时只懂开心和不开心。褪去天真,读此书,受益颇多。
我记得这泼猴被压倒在五指山下,我记得唐僧告别唐皇帝、记得猪八戒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沙僧孤独的在流沙河。一切的开始仿佛是无意却又更像是宿命、因果。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你所要回到的是故土,是你出发的地方。整本书的描写可谓是绘声绘色,情节环环相扣。印象很深的部分是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女儿国的故事,我常常在想:如果唐僧不是一个和尚,他身上没有那么多的使命,他会和女儿国的国王在一起吗?每每听到《女儿情》这首歌,便不免有一些感伤,“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说什么戒律清规,说什么王权富贵,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因为使命、因为身份,只能将世俗儿女之情抛开。继续前进,继续经历磨难。也许会说,出家人自当了断红尘之事。可我却觉得,凡血肉之躯,定然无法抛开所有世俗之情。所谓情不知所起,却无奈,不喑尘世。
读完西游记这本书让我思考的有很多,也教给了我们许多的道理。人的一生啊,也像一部西游记。成功的道路总是那么一波三折,没有谁会不费吹灰之力的功成名就。那么,看看这师徒四人那么便会学的更多吧。这一路来,全是艰难险阻可是他们却是那样团结那么的坚持。他们为了普天之下的众生,也在不断地牺牲着自己。也许这便是书中透露出的佛学的精神吧。
前几年大火的一部电影《大圣归来》可谓是又掀起了一股西游记的热潮。人们总是钟情于大圣的。每每读起这本书,看着大圣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猴到一个听话有责任心的徒儿,我都感觉这是一种心灵的变化。或者说,这是对一份恩情的报答。
一部小说,一段历程。讲述了人间的真善与美,同时也揭示了这世间险恶可远没想象中那么美好啊。可是,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努力终会走到这个故事的末尾,也许是美好也许是不堪。可是都要努力的向前走啊。
我记得西游记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如今读起来感触很深。在这个社会里的险恶可远远要比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要可怕得多。人们也打趣道;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所以啊我们一定要相信正义永远在。
书中的故事有很多,可我们要经历的更多。我们总在成长,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人啊总是在追寻着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可是究竟在哪呢…读完这本书,不禁又让我们陷进了思考之中。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