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非花”的宋代小词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姓名:杨雪学号:163070017
[摘要]:词的起源,不过是隋唐以来,为了配合新兴音乐而填作的一种歌词而已。而这种早期为歌词的文学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从“词为艳科”的说法到寄托词人最真实情感的小词。因精神放松而真情流露所作的小词中,有作者有意或无意的“双重结构”、“双重语境”和“显微结构”在其中,读者对小词的“二次创作”也是小词的一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的“人生三境界”对宋词更是有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宋词;小词;三层境界;显微结构;双重语境;接受美学
正文:
一、由“诗”与“词”的区别谈“词”
1.从格式和内容上谈“诗”与“词”
从文体的格式上来看,隋唐出现的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其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规定平仄,由句式或篇幅长短又分成各个种类。而宋词的格式相对于诗就没有那么讲究了,因为是根据音乐而填写的歌辞,其句式有长有短,在庙堂之上演唱的称之为“雅乐”;民间传唱的称之为“情乐”;外来音乐称之为“胡乐”;用于宗教吟诵的称为“法曲”。小词因篇幅短小而被称为小词是原因之一。
从内容上来看,诗的内容是直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山水田园也好,人生感慨也好,诗人的情感大都直接表现在了恣意徜徉的诗句中,从诗句中我们就能直接体会诗人的意志和情感。“诗言志,文载道,词言情”,词从表面上看来,大都是谈儿女爱情的,且多数是文人与歌妓的爱情,因内容不高雅,所以在最初成形时,也常常被一些士大夫所鄙视。因内容相对狭小,不够大气,也是小词名称由来之一。
2.“虽作艳词,终有品格”
我们读小词的时候,从字面上首先感受到的是文人爱情的凄凄切切,但是即使是“不等高雅之堂”的情爱,也能上升到很高的层次,词人也会投注大量的感情。词中有“香草美人”之寄托的学说,首先是在清代的张惠言的《词选》中确立的。《词选》的序言中提到《说文解字》中一句话“意内而言外谓之词”,但《说文》的编选是先于小词出现的,所以张惠言这句话完全是牵强附会,但这虽然是附会,他后面说到的一句话,却是小词的真正含义——“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兴感动”。也就是说,词最初是起于爱情,情感升华在其微言之中,以此来寄托感情,打动读者。当词里的感情情感发展到极致,“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就能够表达出君子不能直接说出的感情了。所以说词就是“寄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
相对来说,诗的表达是真诚的,是直接的,但有的诗也不免有些只做外表的假大空虚之感。而作词反正就是写遭人鄙视的情情爱爱了,于是词人在创作时就精神上放松了自己,这样一来反而能把自己的本来面目给显现出来,那些隐晦的,深沉的情感反而更加真实,浓厚。
二、由东西方理论谈“词”
1.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这句话中,王国维将晏词、柳词、辛词中本表达爱情之意的词句提选出来,认为是人生学问的三种境界。这第一境界选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首词本是表达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的离愁别恨之感,但王国维不管整首词的含义,而是用“断章取义”的方法,选出那一句作为人生的第一种境界。那么这句话在王国维这里,西风的凋碧树则是人生中的诱惑,我们被虚荣,眼前的利益蒙蔽住了,且成大事业大学问,不是成群结队的,而是要“独上西楼”才能够“望尽天涯路”,这便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了。第二种境界中的“伊”也不再指伊人,而是自己人生的追求,要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懈努力,为之消瘦憔悴;第三种境界中的“那人”便是在经历“独上西楼”的孤独和“为伊憔悴”的努力之后得到的大事业大学问了。
2.以理论释“小词”
张惠言着重于用文化符码,历史背景来释词。也就是说,他常用切实的词中的语言来感受词本身。他的第二个理论——双重语境(doublegender)所解释的,是那些男性词人以女子形象,女性视角来写女性的闺怨。张惠言称“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对于温庭筠的词到底有无下意识的寄托,学术界争议很大,但是张惠言也不是没有依据的。一是文本的意象和词语能引起读者的联想。,第一首《菩萨蛮》中“蛾眉”一词极富暗示性,。如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辛弃疾的《摸鱼儿》“蛾眉曾有人妒”等都将蛾眉指代弃妇,弃妇比逐臣。屈原用美人香草表现自己的才地之美与品行之高,温庭筠也是如此。温庭筠词中的女性角色都很美,有一种清爽亮洁之感。且温词中的女性都很孤独、寂寞、相思而又不被知晓,有着无法排解的美人迟暮之忧伤,却又甘于寂寞、忠贞专一而至死靡它。这些隐喻也难说是巧合吧。
王国维也提出了两个诗学理论,双重语境(doublecontact)和显微结构(microstructure)。双重语境是说词中由小的,爱情的环境映射整个大的社会环境。而显微结构就是前面说到的微言,从微言中得到兴发感动。如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里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句词中,用菡萏而不直接说荷花,说翠叶而不说绿叶,这两个意象都是极其高贵的,“香销”二字双声连贯,这一句中唯一两个动词一个是“销”一个是“残”,字字透出了“众芳芜秽”之感,这也与屈原的郁闷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王词与苏词的接受美学
王国维是一个从小喜爱读历史的,不爱读经书的人,他喜欢面对事实,做理论上的学问。而苏轼却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能够潇洒地面对人生的苦难。王国维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影响,尤其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以他的《浣溪沙·山寺微茫》为例,其中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一句话就写出了他欲达高出而不得,又偶尔以高出的视角俯瞰红尘,而自己只能在红尘中挣扎,在悲苦中不得解脱。对比之下,苏轼就显得比他积极乐观得多了。苏轼的一生也遭到了无数的苦难,但是他却以一种淡然的心态去面对。就像《定风波》里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便是苏词的修养境界了。
章质夫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杨花词》是次韵之作。那时他们俩一同被贬谪。“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词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即使被随风吹落,在梦中也追着自己的理想,然而无奈被现实惊醒。“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便有一种屈原的“众芳芜秽”之感,苏轼心里痛恨的是他们那些个文人志士,都遭到贬谪。“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最后一句更加深了他因朋友和自己被贬谪的苦痛。苏轼的这首词中,表面写落花,写思郎之苦,实则隐藏了他经历的困苦。小词的微言,就是隐藏了其潜能(potentialeffect),给读者诠释的可能性,给了读者丰富的感受和联想。而读者的这些联想,不仅与诗人的修养境界有关,还与读者的人生体验有关。如果读词的人不是章质夫,也不知道苏轼和他被贬谪的这一段故事,那么这样的读者读出来的,可能就只是单纯的闺怨之词了。
四、总结
通过听叶嘉莹教授的讲解,学习张惠言和王国维的理论,我知道了小词虽然篇幅短小,当中也没有那么多深刻的大道理,也没有激励人心的名言警句,但词表面柔美缠绵的爱情和其中蕴涵着的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似花非花”的双重语境制造出的迷离效果,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绚烂的奇葩,宋词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清)张惠言、董毅编《词选·续词选》,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近)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陈际斌,李秋菊·论温庭筠词的情感寄托[J].求索,2012,(03)
[4]朱巧云.客观、纯美论温词——叶嘉莹对温庭筠词的跨文化解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5]百度百科·宋词https://baike.so.com/doc/5385632-562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