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文章

作者:蒲玲
主要内容

扎根于“土”

“土”者,是地之吐生万物者也。——《说文解字》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唯一不变的真理是“走哪到哪都种植,离不开土地”,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带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飞不上天,扎根于土。

《乡土中国》便使我领略了“土”在我们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这样我将中国社会大致的理解为了乡土社会,人与土是分不开的。从物质层面上中国大地地广物博,人们以农耕,放牧为主生活,农耕离不开土,放牧依赖于土,从而我们的生活也就扎根于土。从精神层面上“土”是家的根源,是乡的根基,是生活的根本。

乡土社会依土而生,根生于土,依土扩展。乡土社会的人们由自然条件决定了,土上生活的人们,大体是不会变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就是这种常态形成了“聚村而居”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形态。中国乡土社会的单位是村落,城镇为主,有小有大,在二十、三十年代存在着一定的孤立和隔膜,在现代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这种孤立和隔膜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失了。以群居为主的乡土社会,以小农经营为主,做小本买卖,人口流动率小,人们来往也疏少,乡土社会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很赋予地方性的,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形态“熟人社会”。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种独一无二的形态,是乡土社会的一大“特色”。这种社会形态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依“土”而生的人们,以群居为主,形成一个村里的人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的一种生活状态。村里的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邻里相知相熟,家家户户相依相靠,人和人的关系就产生了一种特色——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每当有一个陌生人进入其所在的区域时就会显得特别突兀,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当然除了熟人社会外,也是一个愚人社会。在《乡土中国》里的乡土本色中作者就对“土”和“愚”进行了说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中国的教育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教育也没有得到一定的普及,大多数农村里的孩子都没有正式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有很多人都是文盲,当然这与人们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大家都认为比起读书,吃饭更重要。当然从以前开始很多城里人对乡下人的看法就是“愚”“文盲”“知识不及人”,当然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这是长期的社会发展形态所形成的一种反射。事实说明,乡下孩子的教育学习比不上教授们的孩子,但乡土的人们熟悉生活,了解自然,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望比城里的孩子都强,他们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这是人们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那么乡下人缺乏教育,有必要让教育下乡,让文字下乡吗?当然在一切发展迅速的现代,在一切以知识水平衡量的现代,让教育、文字下乡是必要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中国的一切都是那么落后,人们都是那么无知,文字下乡的必要性就没有了。在熟人社会条件下,由于人们的居住状态,生活状态的相关性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以“圈子格局”为主,以己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不同的圈子,从而形成“关系网”,即“你有关系就没关系,你没关系就有关系”一种特色关系网,一种中国化的关系网。

乡土社会是依土而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不断的根本,是人们社会的一种根本形式。以土为主,以土为本,以土为生的人们,扎根于土,受土的恩惠,无法飞天千尺,那就入土万丈。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