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待我国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对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等传递活动的制度化,它是为了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教育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活动规范体系。在我国,教育一直处于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地位,政府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为人民得到更好的教育水平而保驾护航。
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提议的五年后,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中国政府依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但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同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然而从我国目前教育看,我国教育内部体制仍带僵化性:教育观念和意识比起前几十年虽有强化,但比起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观念仍有差距。知识的更新,教育硬件和软件的不足,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常出现“不对号”的现象。在学习了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后,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客观看待我国教育制度的利与弊,以便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从功能主义来看,教育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教育制度来说,知识文化的传递可以算是最基础的显性功能之一,在教育机构学生们可以学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理论知识。其次,学习以后生活中所必须依靠的生存技能、职业技巧等也是教育制度的显性功能。教育制度同样可以为社会筛选人才以及进行社会配置,在人才的培养、选拔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文化的传播是教育制度最为主要的一个功能。通过教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才能代代传下去。第四,教育同样可以促进社会的整合以及稳定,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相同的知识,接受相同的道德训练,使社会成员可以保持共同的信念、态度和统一的价值观,共同构成社会整合以及稳定的基础。
从冲突论的角度来看,社会是一个不断冲突的场所,在任何社会中,特定的阶层想要支配其他阶层,那么制度变成了维持阶级控制的工具。如此看来,教育制度就成为了一种工具,学生被定向培养成符合目前社会需求的模式。冲突论者认为教育对于不同社会阶级背景的学生在授予社会地位时呈现差别化。“贵族学校”是一鲜明的例子。“贵族学校”中所施行的教育内容、运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及其教育硬件、软件与“普通中小学”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同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教育资源也会出现分配不公平现象。其次,在学校的课程中,老师承担传教授课的责任,但在教授过程中会存在老师的主观意见,会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社会中“男尊女卑”的古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特点,在书本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就被转化为“贤妻良母”的角色形象;以及,从不同民族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文化霸权”的现象。第三,“文凭主义”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的文凭对于大多数的工作机会来说都是必要的,这是求职者所应具有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对于很多家庭贫困或者一些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学习机会,无法获得相同的文凭,这就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符号互动论主要是从较为微观的角度看待教育制度的问题,互动论的观点主要是围绕在教育机构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展开。首先,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老师对学生的看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会对学生形成某些特定的期望,并在课堂中制定相应机制为期望发挥作用,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其次,在中学的课堂中,大多数的课堂形式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经常是以单向互动为主,这样的互动就很难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听懂了,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不在乎学生的回馈,这种互动是无效的。
通过从社会学角度对于当前教育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教育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疏漏。在这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时期,教育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为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我们必须不断改善教育制度,以求得更好地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