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李鸿章传》 ——读书报告

作者:吴倩
主要内容     

《李鸿章传》

——读书报告

一.序论

(一)作者:【英】约翰·濮兰德

译:张启耀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二)影响

总体影响:《李鸿章传》是英国人约翰·濮兰德写的向当时的西方人介绍李鸿章的著作,该书于1917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作者曾是《泰晤士报》的记者,并与李鸿章有过一定的交往。而这版中译本,就是想把李鸿章还原到当时的时代,以一个洋记者的视角来向国人展示李鸿章,从而了解西方是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中国。这样利于了解当时西方人对李鸿章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李鸿章,了解晚清的社会和政治。(摘自本书出版说明)

个人见解:在从小学习的历史知识中,总会在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是看到李鸿章的身影,下意识会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偏见,当我阅读本书时,发现作者也带着因所站阵营不同而产生的“偏见”将李鸿章展示在眼前,我发现在多种偏见的中和下,似乎这个人物更立体具象了。不可否认,李鸿章确有过人之才,仅在28岁时就走入了权力的中心地带。他的形象在近代史中充满争议,但这是时代与当时社会政治的结果。

读后感:若是大概的来概括一下我对李鸿章的认识,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争议人物,他应该是一位具有士大夫传统(或者说带着旧思想的有着几乎所有中国士人共性的集中表现),同时又带有先进近现代政治思想的管理者(这也许与他多次访外的经历有关)。从过去的历史课本中,我们知道他受慈禧的命令与支持,这就表明了他的立场是顽固派,但他又与顽固派不同,他接受了先进的西方器物与政治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致力于改进这个落后于世界文明,同时又不愿与周遭国家联系的中华。作者在书中一方面对李鸿章思想中的一些独到见解大加夸赞,同时又对其性格中自私重利的阴暗面极力鞭挞;一方面对处在芸芸众生中的李鸿章表达了“高处不胜寒”的悲凉之情,一方面又嘲讽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和百官群僚目光短浅和迂腐保守。一方面他积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不论是与西方侵略者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建立北洋舰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虽为安内自强,但始终离不开的是维护清王朝。但当时内忧外患,西方侵略者虎视眈眈,内又有太平天国已动摇清政府威望,官僚机构顽固腐败不堪,同时以李莲英为首的宦官操纵朝政,中国又一直实行“光荣孤立”政策,这一切的一切使得李鸿章不得不放下士人的自傲,重新审视形势。

在狂风巨浪中逆行的大船,终将受到惩罚,这时唯有寻找一个正确的掌舵人,也许才能有所改变。从李鸿章的官宦生涯来看,从他1853年开始参与与太平军作战一直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他几乎是在毫无疑义的目光中一直平步青云,一路攀升。他1868年任南洋通商大臣,1870年任直隶总督,到1885年时,他已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浸染15年了,在处理对外事务上得到了普遍认可,在对外周旋的同时,也采取了西式军事模式操练中国军队,建立北洋军队。这样看来,他或许就是那个不二人选了,但是这艘大船已经千疮百孔,内部已被蛀虫腐蚀的不成模样,即使在外刷了新漆,做这件事的人也是能够预见最坏的模样的。所以当李鸿章极力修饰,建立舰队,设立制造总局时,他是知道其中利害的,不过是外厉内荏,倒不如从这之中捞取一笔,大发横财。正是如此,他在71岁时请求辞官,在此时,他也算是达到了地位的最高点,财富数之不尽,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尽早全身而退。可是上天却并不给他这个机会,在慈禧犹豫之时,日本人撕破了粉饰的光鲜外表,给了中国狠狠地一击,在这场暴风雨之中,李鸿章弄虚作假的防护系统不堪一击。过去如潮水般用来的幸运、名利发生了逆转,被国人唾弃、过去赏赐的荣誉一一被收回。他不是,也不可能是那个掌舵人。一个出生于旧时代,深受旧思想文化浸染的士人,他身上带着传统官僚的野心、贪婪、自傲,还有狡猾,怎么会在短暂的被外来思想涂抹后就改变自己骨子里的特性,功难抵于过。

整个国家都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也许只差一道小门,就会陷落,变革是唯一的方式。在这方面,虽不排除李鸿章为争权获利,但也不可磨灭他在这其中所做的贡献。在大多数人看来,尤其是在洋务活动中行为,有人说甲午战争击碎了洋务运动所做的一切努力,但在我看来并不完全如此。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大型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创办近代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创办近代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第一个创办近代通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当时中国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必须得开始自己的近代化发展的进程,而以李鸿章等人开始的洋务运动促进了国内外的联系与交流,以使自身可以更加贴近西方的发展方向与方法。这些都为后来的中国近代化、甚至是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只是这些在当时那个时候,只算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变革,根本不能为这艘大船保驾护航。

每个人的存在其实都是有争议的,有功有过,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李鸿章的形象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是时代、家庭、政治发展、社会状况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共同反映,李鸿章曾这样评价自己:“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别人能看到的,他又怎么看不到,即使是自欺欺人,他也选择了这样做。他是一个努力从泥潭里挽救这个国家却最终没有成功的政治家。他对于当时的这个国家来说,很优秀。而他对于当时这个国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还不够优秀。做了很多的事情,也背了很多的锅。为这个国家续了一段时间的命。让这个国家开出了很小的一个芽,却不足以长成参天大树。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因为国家的孱弱,不足以完成他的抱负。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此所谓敬李鸿章之才。只看到外国船坚炮利的外表,而不知改革制度才是能富强的根本原因,洋务运动东施效颦。“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源”,此所谓惜李鸿章之识。生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妇人当政,满朝宵小,外忧内困,鞠躬尽瘁却得卖国贼之骂名,此所谓悲李鸿章之遇。

那个时代孕育了他,也应该宽恕于他。

二.他人评价

1.纵使世人对其多有诟病,但其才华不可磨灭。然而,我只能说,这样的李鸿章却身处大清最没落的时代,他生于泱泱大清几近穷途的岁月,辉煌已成过去,只有列强虎视眈眈。李鸿章才华的种子并没有遇到肥沃的土壤。

——摘自知网《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蔡雨欣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2.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媒体评价

3.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它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价

4.“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5.“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有所不辞。”

——孙中山

三.总结

无论是夸赞、批判,还是中庸,李鸿章都在近代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浓墨重彩,说明他不是庸人,没有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

四.参考文献

1.《李鸿章传》【英】约翰·濮兰德

(译)张启耀

2.《晚清三杰》王第著

3.中国知网《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周育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4.中国知网《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蔡雨欣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