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俗文学史》有感
简介:《中国俗文学史》是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郑振铎。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有学者认为该书可以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互为补充,鼎足为三,珠联璧合,均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必读的基本典籍。作者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从大体说来,确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是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
读完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仿若还沉浸在六朝的民歌、鼓子词和诸宫调、元代的散曲、清代的民歌之中。俗文学,即便难登大雅之堂,不为士大夫所重视,也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心悦的东西。许多正统文学都是从俗文学发展而来的,五言诗、乐府诗、词无一不是从民间发展演变出来的。所以,中国文学史的中心,如郑振铎先生所言,称之为俗文学,并不过分。俗文学的特质有四,一为大众,二为集体创作,三为口传,四为新鲜。因为未经雕琢,随口而出,不像正统文学是精雕细琢,辞藻华美,章仿句学的。俗文学的罗列极广,分为:小说、诗歌、戏曲、讲唱文学、游戏文章。
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六朝的民歌。唐代的词、元的散曲都十分精美普遍,耳熟能详,所以当我看到郑振铎先生写的六朝民歌时,我极为感兴趣,并且一口气将这一章节读完了。
六朝,诗歌流乱分离,战火连篇。朝代骤短的时代,这时候,各民族在流乱中得到了统一和融合,各族文化也渐趋稳定,汉族文化的包容性增强,此时应是不具备完成诗歌的条件的。因为各个朝代太短暂,经济也不均衡,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流乱流离的时代,造就了俗文学中,民歌的高潮。也许是战火让百姓倍感疲倦,于是作歌以逃离纷乱的年代;也许是南迁的原因,让中原的百姓,有了思家的念想;也许是战火的累积,让闺怨在民歌中得以抒发。六朝文学,用一句话概括下来就是:“儿女情长,风云气短。”
六朝的民歌属清商曲辞,清商曲辞就是指晋室南迁以后,旧有的相和歌和南方地区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发展。在《大子夜歌》里有“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说法。
而在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歌”。我比较喜爱的“西曲歌”。
我先来说说我对西曲歌的理解和看法。“西曲歌”在郑振铎先生解释下是非常清晰的,就是荆、楚西声。流行于长江中上流,往往具有旅游匆促的情怀。因为长江中上流地区是码头所在,南来北往,西来东往,贾人旅客众多,往往经年易别。相见不易。“西曲歌”中重要的歌调有《三洲歌》、《采桑度》、《孟珠》、《莫愁乐》、《乌夜啼》、《襄阳乐》等。题材以恋爱为主,情调充满别离相思之感。其中我比较喜爱的歌调是《采桑度》。也许是我从小比较喜欢桑这个意象。桑这个意象在我读过的诗歌或者文章中,往往代表的是忠贞不渝之情。“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氓》里,写出女子的忠贞,在《陌上桑》中,也代表忠贞无比的爱情。所以我是喜爱桑这个意象的。而在六朝民歌《采桑度》中,桑的意象有所变化,不是关于爱恋的,而是淳朴的农家生活的故事,我读到“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的采桑女不施粉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好的形象。读到“春月采桑时,林下俱与欢。养蚕不满百,哪得罗绣襦。”的采桑女的勤劳。而在民歌《孟珠》里,我极其喜爱其中的描写阳春之月的手法。“阳春二三月,草与水色同。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我也读出虽然描写阳春之景,却衬托出思念情郎的感情“欢望四五年,实情将懊恼。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杜鹃绕林啼,思从心上起。”此处,我觉得若将“欢望四五年”改做欢望十五年也未尝不可,更能突出女子的痴情。与思念情郎而不得归的痛苦之情。还有一首《乌夜啼》也是我特别爱的歌调。开篇第一首,让我有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时候,怀念从前的感觉。“辞家远行去,侬环独离居。此日无啼音,裂帛作还书。”一个“裂帛”多么糟心,多么悲伤啊。那种生离的痛苦,如裂帛般硬生生地撕成两段。“乌声如欲飞,飞飞各自去。”“执手与欢别,痛切当奈何。”多么无奈和痛苦。这,就是“西曲歌”,作风秀丽绮糜,但却充满离别之感,和爱情的生离之感。直抒胸臆,非常不做作,一读不让人着迷,但念出来,却字字珠玑。
接下来说说“吴声歌曲”吧。“吴声歌曲”流行于太湖流域,充满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另人动容,用郑振铎先生的话就是:“另人情灵摇荡”,富有家庭趣味。“吴声歌曲”以《子夜歌》为最重要。而在《子夜歌》里,我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第六首是“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而第七首像是给第六首的答复一般:“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像是两情相悦的人,含蓄地表达着自身的情绪,如初恋般羞涩,热烈。在《子夜四时歌》里,有很多漂亮的词语,如夜莺般的句子。如“碧楼冥初月,罗绮垂新风。”“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春桃初发红”“赫赫盛阳月”“寒云浮天凝,积雪冰川波。”“天寒岁欲暮,朔风舞飞雪。”《读曲歌》中,“花钗芙蓉髻,双鬓如浮云。”写的是女子婉约娇媚的姿态,但后面三分之二首的都在写情伤,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俗文学史》很大的好处就在于,把这些歌调最具代表性的一一罗列了出来,不像一般的书籍只见题目未见诗歌。我能慢慢去品读,慢慢去品味。俗文学除了不在士大夫阶层流行以外,还是真的通俗易懂,不含糊,不艰难晦涩,在刚刚经历汉代那种艰难晦涩的诗歌以后,一改以往的,也不在士大夫阶层寻找章句,自成一调,随口而出,精彩绝伦,又能领悟其中的情感。也便于民间传唱。这是极好的。
由于时间的缘故,我只读了一遍,在这之后,我也会多读几遍,领略不同与上流社会的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