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品三国》

作者:李延哲
主要内容     

俗话有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幼时,父亲送给了我一套《三国演义》,那是厚厚的两大本。于是,《三国演义》便成了我自幼就读的名著。那时,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脑海中存留的仅是些激动人心的情节了。

从小学的开始,四大名著便被老师列为必读书目推荐给我们。初中、高中亦是如此。最初,我在翻阅之时,并无多少敬佩之感,心想四大名著也不过如此。多年后,再次翻开拜读之时,阅读的感觉却大不相同了。从前关注的是那些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故事和那些运筹帷幄、天衣无缝的谋略。现在,更多地是被书中严谨的细节、背后所要反映的主旨所深深折服。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有关三国争霸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李商隐《骄儿诗》中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表明最迟至晚唐时期人们就已经对三国的故事颇感兴趣了。宋元时代,三国故事被民间艺人带上勾栏或舞台。后来,有关三国的剧目越来越繁多,平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出现,这都为《三国演义》的写就奠定了创作基础。罗贯中在民间戏剧、传说的基础上,结合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创作出《三国演义》这部名典名著。

三国演义的阅读难度还是比较低的,高中时的我阅读起来基本上没有障碍。这是因为《三国演义》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尽量的通俗化,这也是世俗小说贴近人民生活的原因。作为长篇历史小说运用这样的语言是极正确的,因为这样可以做到雅俗共赏,行文生动明快,使那些看不懂晦涩难懂的史书的人可以更加了解三国的故事。

虽然《三国演义》的篇幅比较长,但是其描写是极为细致的,结构精妙,叙事详略得当。如此芜杂纷繁、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堆叠在一起,罗贯中还是能将其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实在是令人心生敬佩之感。《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是出色的,如孔明死前最后一次巡视军营: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这一段着墨虽然不多,却将孔明的忠心耿耿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描写人物的方面,罗贯中采用了略貌写神的手法,写心理,更寥寥数语即已传神之至。至于人物对话,个性鲜明。张飞的话豪爽粗犷,一针见血;曹操的话,机诈多变,豪迈果决;关羽的话,目中无人,心高气盛,而刘备则言语文雅又扭捏;孔明则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是最为精彩的,也是我最喜欢阅读的部分。每次战争都有不同的特点,罗贯中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战役的描写中看出。不仅如此,在叙述战争发展的同时,他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这不仅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而且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战役是赤壁之眼,孙刘两家合作抗曹,曹操疑心重,在不断试探,而孙刘联军诱敌深入,出现了曹操准备渡江作战的情节。正是生死存亡的关头,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矛盾让我看得很揪心。这又是《三国演义》极具魅力的一点,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鸿篇巨著,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小说带有着厚重的个人主义色彩,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感受。如宣扬愚忠,强调义气;对“黄巾起义”抱诬蔑态度,对农民有阶级偏见。在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刻画上也看以看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个人喜好,作者极力贬曹,将其塑造成奸诈阴险的小人形象,却神化了诸葛亮,使其拥有“借东风”“神机妙算”的“神力”。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我们要结合史书历史阅读,不能全然相信书中的所有内容。毕竟,艺术作品都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的成分。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