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书报告

作者:高倚天
主要内容

天地有大而美不自知

一、引言

之所以选择《美的历程》,想来,有两点原因。一则是我素来喜欢中国文化,想从美学的角度读一读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数千年的美。二则是觉得自己浅薄,对美学了解甚少,想通过这本美学入门之作,树立一些美学的观念,学习一些审美理论,想必对读哲学也是有所帮助的。

二、内容概述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史前文化开始,一直探究到清代,循着历史的脉络,用诗意的语言,俯瞰的角度,把中国每一个时代的美学都清晰地刻画了出来,将艺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的进程联系在一起,去阐述那些美的起源和原理。李泽厚从实践范畴和其“积淀说”阐释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认为审美内容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通过阐释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青铜饕餮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等等观念,开启了华夏的美的历程,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华之美。

三、理论与方法

细读法

四、扩展讨论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向读者们展示了美的积淀过程,书中美的积淀主要分为不自觉无意识的进行艺术创作和自觉有意识的艺术创作两个部分。在书的首章,他将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的观点进行了改变:用其审美积淀论破解了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并将其改造为“有内容(意义)沉淀的形式”。本文将把线条这一审美形式作为切入点,用李泽厚“积淀说”来阐释原始陶器纹饰、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中线条的变迁和美。

(一)线的纹饰

中国的史前文化灿烂而悠久,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见曙光。李泽厚将审美的起源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时期,认为原始人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最早的美和审美感受,这种美感,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感受、想象和理解,是一种原始积淀的产物。那么什么是原始积淀呢?那李泽厚认为,“原始积淀,是一种最基本的积淀,主要是从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也就是在创立美的过程中获得……这种在直接的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同构对应(人的感官和情感与外物之间),也就是原始积淀。”最早的美感并不在于艺术,此时的陶器纹样(约七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出现了原始陶器)也并非为审美而作,而是充满了大量原始巫术礼仪等的含义和情感的存在。而之所以这些陶器纹饰有着一定的形式规则,有着反复、对称、均匀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原始积淀中人类对自然的规律、秩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才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了美的形式。

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而相对于色彩来说,线条是一种更为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如果要感受线条,则需要比理解色彩更多的观念、理解和想象。陶器纹样由动物纹样向抽象纹样逐渐演变,在李泽厚看来,仰韶、马家窑的各式各样的几何纹线都是由具体的动物形象演变而来的。这正是从再现到抽象,由写实到表现的“有意味的形式”——美。比如,我们所见到的起伏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线条等等,原始人会由其联想到蛇、鸟、鱼等动物,而在后世眼中它们只是用来装饰美观的普通线条而已。在原始文明的陶器上,这些看似普通的线条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线条,而那些抽象的几何纹,因为是由写实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来,所以已经积淀了内容;因为几何纹饰比动物纹样更多地布满了陶器的器身,所以这又代表它积淀了更多更强烈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一种特定的审美感情。由于后世已经失去了这种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所以后世的几何纹样仅仅只是装饰和美观的图形,也因此同样的几何纹饰,就有了不同的审美情感。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纹饰的不断发展,几何纹由陶器走向了青铜,由活泼自由走向了严峻恐怖,起初这种形式是带有意味的,但最终因为重复的仿制而逐渐失去了那种有内容的美,失去了力量和情感精神,逐渐流于一般的形式感的美了。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就又成为了一般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和装饰美的先导了。

(二)线的艺术

陶器纹饰的进化,使线的特性更加充分地发挥。一方面化为以饕餮为具体代表的青铜器纹饰的动物形象;一方面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形成了更为自由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最终形成了中国的线的艺术——汉字。汉字与青铜艺术同时走向发达成熟。作为书法,它已经超越了线条的装饰艺术阶段而有着深沉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古典绘画、建筑等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甲骨文开启了这个美的历程。作为一种已经相当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已经不只是简单模拟对象的“象形”,也蕴含了“指事”、“会意”的内容。如果我们将甲骨文“牛”字的演变与19世纪毕加索对一头牛的抽象变形过程进行对比,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到,象形造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运用线条创作的高度抽象绘画。而甲骨文的“指事”、“会意”的内容则超越了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使其“象形”又有别于一般的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我们认为甲骨文尖峭方硬、井井有条、横直转折、疏密适当诸如此类,具有美的特征,但此时的书法艺术却远远不是自觉的,其原意只是为了满足占卜记事等需求,一直到东周春秋之际,书法艺术才比较明显地显现出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追求。至此,书法逐渐开始摆脱图画模拟,获得表现力;开始有结构、章法、运动、情感;开始上升为艺术;开始真正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李泽厚认为“中国的艺术很早就注意到把自然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等形式上的东西表现到艺术作品中。”而汉字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无疑也是注重形式美的。但这种形式美并不是简单、片面的模拟,也不再是充满形式感的装饰。它体现在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上,不是失去生命感、静止的、程式化的一般的形式美,而是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线条运动变化,流动的、自由的、与生命切近的美,它是积淀着内容的美,“书法是纸上的音乐,纸上的舞蹈。书法并不是让人去看写的是什么字,而主要是看线条。有时看书法比看绘画还过瘾,正好像我们现在有时候看那青铜器,看那陶器的造型,比看真正模拟人像的雕塑还过瘾。它的确有味道,它使你得到更深更纯的美感享受。因为它不局限于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有些作品又像狗又不像狗,它就在这种线条、造型形体中间表现出特有的味道。书法正有这种特点,它有时也有点模拟因素,但主要不是模拟,是自由的线条。所以我叫它“有意味的形式”。书法既状物又抒情。随着书法逐渐发展,其抒情性的一面愈加体现了出来。

人的情感是无法详尽、准确地言说的。情感运动复杂、起伏,几乎永远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作者在线条的律动中注入自己情感,情感和线条的运动紧密相依,带来了深刻的感染力量。之所以说书法是积淀着内容的形式,是因为它不同于我们平常的写字,仅仅是为了达成交际、记录的目的,要求也仅仅是能够辨识即可。书法是抒情的,表现着作者的性格和情趣。颜真卿的字像颜真卿有丈夫气;怀素的字如怀素疏放率真。想来是因为在那个以手写为主的非印刷时代,书写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于是书法就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反应他们情感、生命、文化的艺术表达,最终,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的风貌。盛唐的书法走向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以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如同李白的诗歌,挥洒自如而有皆中绳墨,是盛唐浪漫主义气象的最佳代表。草书有着连续的、运动的线条,就如同音乐一样,它不仅仅是空间对象,而更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这是“忘情”的创作,使“线的艺术”带上了一种音乐性的美。书法正是通过表现运动过程和情感过程两个方面,展现了自己所能到达的高度。

(三)绘画艺术

可以见得,在造型艺术部类,线条这一因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诉诸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实践理性的精神。在建筑艺术中,抽象的线条和体积构成着建筑的空间形式,有着和缓曲线的屋顶,轻快微翘的飞檐,这些充分显示着线的艺术特征。而在绘画艺术中,运动着的线条传达着画家的情感和力量,这一点在元画中最为明显。

元画与书法密切结合着。“绘画中的许多要素,如线条的运动特征与潜意识中抽象形体的组织,都是首先在书法中发展成熟的。”元画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所谓“以形写神”。它要求绘画不仅仅是描绘自然,也不仅仅是传神,而更要描绘画本身的线条,绘画的重点由描绘客观对象转移到了笔墨意趣,于是画家就在笔墨的浓淡转折,流动推移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是另外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康有为认为“徒得神而遗形,已失画之本意”。这里不是简单的追求形式,在这勾勒着的形式结构中积淀着人的气韵、意兴和精神境界,有着笔墨线条的审美意义。平凡简单的元画积淀着情趣,积淀着美,显现出一种“有我之境”,并把中国传统的线的艺术推上了最高的阶段。

从原始陶器的动物纹饰开始,一直到几何纹饰、汉字、书法、建筑、绘画,它们无一不告诉着我们: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趣味。李泽厚将广义的积淀归纳为:原始积淀为审美,艺术积淀为形式,生活积淀为艺术,是一个由理性转化为感性、社会转化为个体、历史转化为具体的过程。笔者认为,线的积淀过程是李泽厚“积淀说”的一种很直观、具体的体现——这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美,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

五、评价

《美的历程》一书对宏观美学进行了把握,将中国几千年来的美一一道来,被认为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不少大家亦对其评价很高。但我们应该也采取客观的视角,理性的态度评价该书的得与失。从“得”上来讲,全书通俗流畅,科普广泛,涉及到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是不错的美学入门书籍。李泽厚对各个时代的美的阐释生动有趣,而且文辞优美,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来阐释,文笔动人,富有诗意美,而将其放在当下也富有现实意义。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的时候(比如敦煌展和金沙周玉展),可以感受到的正是亲手打造那些文物的先人,它们辉煌过的时光,和最终埋藏它们的那段神秘的历史。从“失”上来讲,因为书中李泽厚用其“积淀说”来进行分析,全书大量引用资料,都是为了对此观点进行证明,所以带有作者太多自身的观点和情感,在一些观点上缺少凭据,不具备很强的客观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本书的方法论:李泽厚的“积淀说”等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局限性,放到今天来看可能略有一些老旧。此外,要用仅仅几十万字来完成千年的美的历程,使本书过于走马观花,不够深入,若作为入门书籍尚可,但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美的历程》就不太足够了。

六、结语

《美的历程》是一场“美的巡礼”,也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李泽厚作为实践美学的主要开创者和代表者,将自己的理论思路完全融入了此书中,相比起严谨的客观介绍,更像是一种民族心灵的书写。随着对李泽厚“积淀说”的不断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愈加深刻地理解到中国历史上线条的美,它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也有着感染人的力量,正是因为它积淀着情感和生命,更因为美学本身就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而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也会不断地给人以灵感。美是指向未来的,而我们对于美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而已。

七、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泽厚:《华夏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类

[1]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

[2]张兰兰.李泽厚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郭笑天.朱光潜与李泽厚美感学说的比较[D].山西师范大学,2013.

[4]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J].文艺争鸣,2003,(01):43-48.

[5]童中焘.以形写神与笔墨当随时代——元画感想[J].中国书画,2010,(12):60-63.

[7]刘悦笛.实践哲学与美学来源的真正钥匙——新发现的李泽厚《六十年代残稿》初步研究[J].文艺争鸣,2017,(05):60-67.

[8]陈岸瑛.从朱光潜到李泽厚——如何建构后美学时代的中国本土艺术哲学[J].文艺争鸣,2017,(05):82-88.

[9]时胜勋,刘巍.当代书法观念审理与人文价值透视[J].文艺争鸣,2016,(06):93-98.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