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上涨,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不仅成为民族的血脉,也成为了人民的精神花园。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花园的重要支撑。
在如今自媒体发达,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撞击着人民的心灵。而网络大数据下的冲击,给传统文化也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时代在进步,可历史不会倒流。我们需要抓住机遇,重视自身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才能让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提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传播方式则是书籍文献。可反观现在,中国人平均每日花掉最多的休息时间上网,上网时长均高于读书时长,且上网主要是逛社交软件、打游戏等休闲娱乐活动。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而经典名著却鲜有人问津。而普通人也鲜少有对过往的传统民俗文化有过多的关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把过去的历史当成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在心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只知现在的样子得之不易,却体会不到当初的艰辛了。我们听的越来越多,看到的越来越多,却很难自己体会到那种辛苦了。
在当下,许多传统文化应得不到传承而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危险,而当下的中国人却将无处不在的繁荣的信息网络当作自己灵魂的寄托。当他们满足于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时,已经无法自拔,整个头脑都被塞满了碎片化的信息。到后来,以丢掉手机就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只有学习或者长期与之接触的人才能接触到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
近几年来,也有不少人通过信息网络在挽救文化,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的文化离不开我们的认知和传播。他们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或是生活中人们吃穿住行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将使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回归本质。
如这几年的大型的关于中国传统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综艺节目的出现,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的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中国诗歌的存在与传播,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我们应该重视起传统文化了。而生活中许多博物馆也与信息时代接轨,通过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去推广其每一次活动,吸引更多人的参观游览。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我们的历史。而央视的《国家宝藏》也引领了一波潮流,让我们领略了著名博物馆的馆藏是如何的璀璨亮丽。而故宫也与许多品牌有了一定的合作,让历史文物的图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旗袍也跟现代化相结合,出现了很多改良式旗袍,当然也还有人对原始的旗袍依旧保持有着钟爱之心。现在抖音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中的一部分,而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账号,每天更新的是我们的历史,通过以前的旧视频能让我们看到当初的清朝的样子,以及以前的文献墨宝让我们了解平时通过休闲娱乐看不到的东西,增长见识。
现在许多传统文化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不少民俗类与自身免费体验结合在一起。不少民俗在交易网站上提供出一种体验性方式,这样让人们在了解这个民俗文化的同时,又经过自己的实践记住了这个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传播的作用。虽然学不到传承人最精髓的技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传统民俗的了解。还有不少设计师在服饰上添加了中国风元素,而中国风元素也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举办中式婚礼,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汉式礼仪,汉式服装,学习茶艺,学习中国传统乐器。这些都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表现。
时代在发展,而现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的东西,都是在某种特定社会、文化、科技等复杂因素下被创新开创出来的文化表现语言与形式载体。在当今世界,与其哀叹、坐视传统文化的消亡,不如顺应潮流,抢抓机遇,以网络为平台,以新的数字化理念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我国也已经开启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西湖等遗产数字化工作。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时代数据化变迁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获得更广泛、便捷的接收方式和适合于大众传播的应用平台。当然也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与传播,需要全人类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