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浮生梦里花,时光影中游

作者:刘妙锦
主要内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此皆幼时闲情也。”

几年前初读《童稚》不知出处,今偶拾沈复之《浮生六记》,感慨时光荏苒,庆幸童趣犹在。

俞平伯曾评价道:“《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可见《浮生六记》确实是一本能够在手边细细品读的好书。

浮生如梦,六记载之。

《闺房记乐》记序了与芸娘闺房之乐生活点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闲情记趣》中充满生活情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对于花草盆摘也是多有研究。

《坎坷记愁》多有变故,芸娘、父亲、儿子相继过世,生活举步维艰。

《浪游记快》三十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偏不落俗套,喜好人迹罕至风景秀丽的地方。

只可惜最后两记已经失传。

《闺房记乐》是整本书的核心,也是最吸引人的一部分。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芸,自小聪颖明慧,学说话时,听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这也开启了她的自学之门,余暇时好奇于诗词,随口写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她喜欢修复那些残破的旧书,喜欢看书,也喜欢思考,因此在婚后常与沈复讨论诗文。当沈复问其最喜欢李白杜甫谁时,她却能说出:“格律韵辙严谨、词语主旨老成,诚然是杜甫独一无二,但李白的诗宛如《庄子》所说的姑射山上餐风露宿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的趣味,令人喜欢。并非说杜甫不如李白,只是妾身私信里,师法杜甫的心比较浅,爱李白的心更深些。”在芸嫁给沈复后,两人更是志趣相投,无时不讨论诗词歌赋,虽说清朝时期出嫁女辈如此有大逆不道之嫌,这正是我敬沈复之处,敢于打破封建世俗枷锁,不食人间烟火,在那样的年代,实属难得。芸动手能力也很强,女红做的好,穿的鞋子一般都是自己做的,也因为自己手巧,在生活拮据时,忍着病痛绣《心经》补贴家用。芸常常有很多巧妙的点子,沈复和朋友为出游时不能有热酒菜肴而惋惜时,芸花钱雇了馄饨摊让沈复和其朋友游玩得甚是欢喜。在家居布置方面芸也颇有想法。芸也是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子,一切以夫为大,以长辈为尊,她亲自为沈复纳妾,为公公解决问题,但是却没有得到公婆的优待而是频频被误解,最后被赶出家,只能与沈复单独住在外面,沈复也频频换工作,频频失业,因此导致生活拮据。在家庭矛盾和生活琐事以及自己的真心频频被辜负的情况下,芸病重了,最后早逝。

作者三白,他一生好游山玩水,放荡不羁,性格刚直,乐于助人。因其家庭原因,他一生游过不少地方,这也正是他所向往的。他无远大志向,只求与妻相伴吟诗作乐,游览山水,养花作画……在他求学之时,因思念在家的爱妻而心神不定,老师特安排作业许他回家相伴,可见作者对芸的挚爱。就连和亲戚南下广州做生意,寻欢作乐时因对芸的思念而找与芸相像的喜儿。三白为人耿直,在自身穷困潦倒时还愿为别人担保赎金,最后那狼心狗肺之人既然逃之夭夭。

沈复一生就算衣衫褴褛,穷困潦倒,也不忘游园赏景,不忘自己的志趣。夫不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但求随心所欲,亲近自然,穿梭于山涧溪流,漫步于亭苑园林。或登高或戏水,或吟诗或作画,或杯酌或唱歌,呼朋引伴,求其知己,志同道合,畅快聊天,畅快抒怀,古今中外,少难见。是何等的出世阔达,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比起那些王公贵族,高官厚禄,三白此生虽落魄,有如此知心知己之妻,亲近自然之趣,寓情于景之志足矣!可以体会出他为了自己的志趣,不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但绝对是一个好丈夫,只是芸的英年早逝,可怜这么好的女人。

芸娘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许多,也为沈复付出了许多,出生于那样封建的一个时代,女子都束缚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标榜下。芸娘是一个体贴善良、自幼饱读诗书,婚后受到丈夫的尊重于疼爱的幸福女人。却依旧逃脱不了时代的魔爪,沈复形容她是最体贴的好妻子,却从来没为身为妻子的她想过,虽说是芸娘自己提出为其纳妾,但试问哪一个女人愿意将自己心爱的男人拱手让出呢?而这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被当时的时代所熏染。

而芸娘也是幸福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所有的女性都遵守“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女规,而在与沈复的婚后生活中,得到了沈复的浪漫、尊重、欣赏与相伴。沈复大小节日必与芸娘一起过,七夕一起拜天孙、鬼节一起赏月、中秋一起晚游沧浪亭,还刻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阴阳图章一人一个;在古代男尊女卑,女性地位很低。沈复性格爽直,落拓不羁;芸娘腐儒,迂拘多礼。新婚第一天就恐堂上不悦早早起身劳作。沈复起初厌芸娘多礼,一番争辩以后反接受挽怀抚慰。得知芸娘也想去水仙庙,虽然知道女子去多有不便,还道"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细节上,沈复给了芸娘充分的尊重与平等,完全不像那个时代的做派;芸娘聪慧贤德,总能想到意想不到的好点子让沈复拍手称好。经靠着口授《琵琶行》竟能自己识字,还做出了不少"锦囊佳句"。她才思隽秀,沈复发自内心的欣赏,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婚后芸娘对于文章事物多有见解,两人亦算是灵魂伴侣;沈复自打见芸娘后就非她不娶,婚后有恩爱缠绵,心挂妻子连学都不上了回苏州。大小节日必定是一起度过,连与朋友喝酒咏诗也有芸娘参与,甚至招歌妓都有夫人在侧,以至于后面传闲话到芸娘耳边:"你家夫婿昨晚招了两个歌妓"殊不知其中一个就是芸娘。都说旧病窗前无孝子,芸娘病了八年沈复还是不离不弃的照顾着,甚至芸娘死后头七大家都劝他避而远之别触了煞气,他却只想夫妻重聚。他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能遇到一个如知己的爱人是很难得的,更难得的是你要如何保护好这个爱人,保护好这个家庭。沈复是个有趣的人,芸娘又恰好懂得欣赏。但是两个人的心都太小了,时代赋予他们的自由也太少了,有时候两个人之间也许并不是纯粹的爱情,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知己,是亲情。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