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我可回到了你的身旁,天啊!映入眼帘的竟是紧闭了的门窗!人们告诉我:坟墓里蛆虫啃着我心爱的人儿,如今她早已不在人世,如今她早已消亡。”“而公爵和伯爵早把你忘个一干二净;他们不屑给你献上一个花圈,但他们都曾用金钱买过你的爱情。”这是小仲马作的献给玛丽•杜普莱西的诗。为了忏悔自己,也为了怀念玛丽。
小仲马,生于1824年,卒于1895年,19世纪法国着名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幼年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七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备受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对于一个不满七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击。而这种刺激和打击,直到小仲马的晚年还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里。成年后,他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该书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之作,但更多的人们则为其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茶花女》这本书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玛丽•杜普莱西的原型。而这本书是根据玛丽•杜普莱西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玛丽•杜普莱西原名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她出身农民家庭,阿尔丰西娜十五岁时离开家来到巴黎谋生计,后来她涉足巴黎各大舞场,并立即成为公子哥儿竞相追逐的对象。她结识了不少男友,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也同地位显赫的贵族青年同居。正是靠着这些人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进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以自己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还把名字改为玛丽·杜普莱西。玛丽·杜普莱西不但相貌姣好,而且聪慧过人,谈吐不俗,平时酷爱读书,文学、音乐、绘画都有所涉猎。难怪一些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于她,设法同她交往。在玛丽·杜普莱西的情人里面,就有作者小仲马。小仲马在剧院里初次见到玛丽,就被她美丽的容貌、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当晚散场后,小仲马便去登门拜访玛丽,见她正在咯血,深表关切,劝她保重身体。玛丽被他诚挚的关怀之情所感动,对他心生好感,答应和他交往。他们之间有过一段温馨缠绵的快乐时光,然而小仲马对她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同情、爱恋,但也有嫉妒的心理,他不能容忍玛丽再同其他男友来往,当然这在玛丽看来是不可能的。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马更加富有的男人,来维持自己优裕舒适的生活。这令小仲马十分恼火,最后只有痛苦地分手。分手不久,玛丽便撒手人寰,当时小仲马正在外地,回来时已是天各一方了。小仲马满腔的悲哀和愧疚无处诉说,只能付诸笔端,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一段哀怨感人的故事。
《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也像她的原型一样,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然而,玛格丽特和玛丽·杜普莱西还是有区别的,玛丽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显得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渴望真正的爱情,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她被阿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变卖所有的财产,还清债务,和阿芒一起过简朴的家庭生活。不料阿芒虚伪、自私的父亲闻讯赶来,横加阻挠,逼着玛格丽特与阿芒断绝往来,粉碎了她的美梦。阿芒不明真相,以为玛格丽特爱慕虚荣变了心,对她万般羞辱。于是玛格丽特心力交瘁,在冤屈和疾病的折磨下,饮恨黄泉。
这是一个悲剧,小仲马将当时巴黎糜烂的生活透彻的描绘了出来,灯红酒绿,男欢女爱,那颗被玩弄的满目疮痍的心,而玛格丽特虽是这糜烂的生活中的一员,但也是其中的一股清流,她游走在各种各样的男性之间,却仍然相信并想拥有一份至真至纯的爱情。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但她的灵魂却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社会也有反抗,例如她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人,因为这些人不把她当人看,在他们眼里,她只是物,是他们猎艳的对象。她一边处于这样糜烂的生活中,一边又有着纯情的内心。她同生活的矛盾,同生活格格不入的内在情感,导致她身体虚弱,最终死于重病。她为赎罪所付出的代价是一般凡人不能承受的痛苦。
而在电影《茶花女》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玛格丽特错把亚蒙杜瓦认作范维尔男爵。这是如此的滑稽,而令人不堪的是玛格丽特希望傍上有钱的有地位的男士。他们的生活糜烂,在男女混杂,欲望喷薄的那个年代,妓女也是不被众人所看好的,正如如今对妓女的鄙夷和指责。小说中对玛格丽特死后的萧凉场景描绘的很好,小仲马这样写道:但这一次在这些新闻中我却没有听说玛格丽特去世的事。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尽管玛格丽特长得美,但是这种女人生前越是轰动一时,她们的去世就越是冷冷清清。她们都是些升起、落下均未受人注意的星辰。如果她们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那她们的去世确实会同时被她们所有的情人得知,因为在巴黎,一个名妓的情人几乎彼此都有密切的交往。他们会交换几句对死者的回忆,然后他们的生活又会一如既往,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甚至谁也没有洒下一滴同情的眼泪。
确实是这样,妓女的遭遇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许多人将妓女的生活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又羡慕她们不用过多的劳作只靠姿色就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又鄙夷她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肉体。
人越长大就越难找到泪点,正如小说中写的:如今,当一个人到了二十五岁的年纪,他的眼泪就成了稀罕的东西,再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流泪了。充其量只有那些为了被人哭泣付过钱的父母,作为这种代价的报答,才会赢得孩子们的一点眼泪。
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小说的描述中,玛格丽特都是以极美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眼帘的:在一张难以描绘的俏丽的鹅蛋形脸庞上,配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眼睛上面是两道弯弯的、明净得像是描上去的眉毛;长长的睫毛遮住了这双眼睛,当眼帘低垂的时候,睫毛就在玫瑰色的双颊上投下一抹淡淡的阴影;再添上一个端庄挺秀的鼻子,鼻翼因为对情欲生活的热烈渴望微微张开着;在脸庞上再描出一张匀称的嘴,柔唇轻开处微微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牙齿;再给皮肤添上未经人手接触过的蜜桃柔毛般的颜色,于是你便能领略这副迷人的容貌了。像黑玉一样黑的秀发,不知是生就的还是人工梳理成的,波浪一样在前额分为宽阔的两大绺,一直拖到脑后,刚好让两只耳朵露了出来,耳朵上挂着两只各值四五千法郎的钻石耳坠,闪光夺目。
这样一个美的惊心动魄的人却游走在灯红酒绿的上层社会中,她甚至是死也没能留下一些什么。但这样的女性,也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她出淤泥而不染,她仍有一颗渴望爱情希望人疼爱的脆弱的心。她在那个如此糜烂的年代却能保持自己,即使为了生计出卖自己的肉身,她的灵魂是纯洁的。她显得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渴望真正的爱情,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