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
———余华的《活着》读书笔记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他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但因为自己的嗜赌成性被别人钻了空子使计坑走了家里所有的家产。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害的自己的母亲和妻儿没有住的地方,衣食住行都堪忧。给自己生病的母亲去城里请郎中,却被国民党大兵抓去充丁。后来遇到解放军有幸回家,可回家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却早因为没有郎中看病就死了。而自己的妻子家珍独自拉扯两个孩子长大,自己的女儿凤霞因为发了一次高烧成了哑巴。自己的儿子却因为在学校给校长的夫人献血被活活抽干了血死掉了,而后却得知这个校长就是自己以前在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春生。命运真是捉弄人,女儿凤霞遇到了疼自己的男人嫁了却死于难产,妻子家珍也因常年有病身子骨弱,因有庆、凤霞的死亡压死了最后一根稻草,家珍也积忧成疾死了。二喜独自拉扯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长大,自己却在在做工的时候被水泥板碾死了。苦根只能跟着福贵生活,可后来命运可能就是这么的不公,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到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也叫福贵的牛作伴。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的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是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有许多这样像福贵的老人,他们穿着和福贵一样的衣裤,裤裆都快耷拉到膝盖了。他们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悲伤,他们呢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福贵是令人难忘的,他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的描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的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这本书里让我最感到悲哀的是在国家要求全国大举炼钢的政策下民众的反应,让我深感失望。朱学勤在《书斋里的革命》里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法国革命再坏,毕竟养活了200年近千名历史学家,因此而逐渐消散,不再卷土重来。中国的文化革命却成了一口废井,上面一层是唾沫,唾沫下面是各种假冒伪劣的[文革]脸谱,井底最黑暗的暗箱还没有打开,却已经被淤泥保护起来,淤不见底,[浅]不忍睹。”像文化大革命这样惨痛的中国失误政策还有很多,哪一次不是下面的人没有正确理解到上面的命令而造成的悲剧呢?下面的人蒙着自己眼睛,关闭自己的大脑,盲目的跟从上面的命令,中层的人也将上层的指示理解错误,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中国的下层人民需要正确理解正确思考上级的政策,中间起传递上级命令作用的人,也需要带着质疑的眼光去正确认识指示。这样才不会造成整个国家政策的失误。
《活着》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也很朴素。虽然最后剩他孤独一人去承担这个世界:“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