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作者:丘馨漫
主要内容     

一、出版信息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于1938年作为文艺研究会的代表刊《文艺丛书》中的一种出版。

二、种类

这是一本由大量史料浓缩而成的一部近代史通俗之作。这本书中讲述了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历史演变:由闭关锁国到打开国门、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近代史上的各个流派,也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三、作者

蒋廷黻(1895-1965),历史学家、外交家。湖南邵阳人。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研究的奠基者,后又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935年弃文从政,曾任国民政府外交官,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代表著作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回忆录》等。

四、创作背景

写于1938年,蒋廷黻先生驻苏大使满两年任期回国之后,也正值抗日战争的危急关头。先生应陈之迈邀请,为因战乱流离失所、渴求知识,并且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民众和青年人所撰写。

五、全书目录

总论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原本英国在中英贸易中的弱势的一方,而在18世纪末期英国的贸易野心渐渐抑制不住,而英国的贸易地位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处于领袖地位,而中国却还在以大国自居,认为国内本就自给自足,外贸可有可无,而在夷夏观念的主导下,甚至认为邦交亦是可有可无。这就是作者说的,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蒋先生在惋惜19世纪中国早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同时,也提出了“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英国人的鸦片贸易甚至于林则徐大刀阔斧的禁烟运动其实都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都只是它的导火索而已。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国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而国内以及英属殖民地的需求量远远不能满足英国资本家们的需求,此时的英国继续开拓海外市场,而中国这块肥肉早已被英国垂涎许久,而中国又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待中英贸易的态度也并非十分热情,仅仅广州这一个开放口岸又如何能满足英国,借以林则徐禁烟的诱导,故此,鸦片战争得以爆发。在作者看来,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可惜的是鸦片战争后被尚未开智的国人所蹉跎的那二十年时光)

3.东西对打

(林则徐算是老牌的剿夷派,禁烟行动中表现出了他的民族大义,但却也是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主张剿夷的同时,也断绝的他深入了解西方的可能性。他对于西方人无茶叶大黄就无法存活的观念深信不疑、将英国人形容成“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就连对于“夷器”——炮台,也是用完了之后立即用铁链封锁......而主张抚夷的琦善在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与英方的交涉任务中失败,也被革职查办,家产悉数充公。蒋先生用结尾处简短的几段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鸦片战争中中国社会所呈现出的乱象:士兵有未战先逃者、亦有战败后宁死不降不逃者,将帅有战前妄言自大而临战后退者、亦有鞠躬尽瘁保家卫国者,人民有甘愿为汉奸者、也有不堪饥寒而投入敌军做苦力者......)

4.民族丧失的二十年光阴

5.不平等条约开始

(“有一必有二”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可近代以琦善为代表的抚夷派却并未深谙此理。有了英国的《南京条约》,其他西方强国自然会陆续盯上中国这块肥肉,我曾经看过一张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地图,简直满目疮痍,中国的土地没有一处不被盯上,各国势力在中国各区域盘踞,实在触目惊心)

6.剿夷派又抬头

7.剿夷派崩溃

(道光、咸丰年间的外患,在蒋先生看来是无解的,因为那时候的国际局势并没有给中国留下缓冲的余地,我们也无法阻止西洋科学和机械的势力,但是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才有部分国人认识到时代的不同,中西实力的差距,进而思考改革)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

1.旧社会走循环套

(所谓“旧社会的循环套”是指中国每一个朝代的初代统治者,大都出身于民间,由于阶级的特性,他们对于奢侈的标准极低,对于民间疾苦也能感同身受,所以他们的时代大多都吏治清明,后来随着统治阶级欲望的提高,奢侈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官吏的贪污也大大长进了。而近代已到了循环套的最低点,国内暗无天日、官吏腐败、民不聊生。所以我们必须一面接受新的文化,一面设法振新传统的政教。)

2.洪秀全企图建新朝(农民阶层的软弱性,决定了他们的失败,而他们又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盲目性,就决定了这一阶层只能推翻前一个封建王朝社会,而重新建立一个封建王朝,却无力组建一个新的社会)

3.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

(如果我们将太平天国运动看做是农民阶层的探索,那么这一阶段无疑是旧士大夫阶层对于救亡图存的又一探索)

1.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恭亲王、文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以及李鸿章,他们从英法联军得到了三条经验,开始转变夷夏观念,承认西洋军队的优势,但同时也愿意向西方学习,认为这是一个自强的机会,再者就是承认西方人的契约精神。)

2.步步向前进

3.前进遇着障碍

(这一阶段是士大夫阶层对于器物的探索,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需向西方学习,而事实上他们的建设事业正是遭到了旧的制度和精神的制约)

4.士大夫轻举妄动

5.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瓜分与民族之复兴

1.李鸿章引狼入室

2.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3.顽固势力总动员

4.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5.民族扫清复兴障碍

6.军阀割据五十年

7.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一中国近代史的问题

附录二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1.中西关系发生变化

2.欧洲人的蚕食

3.葡萄牙设法通商

4.外国殖民实力更替

5.康熙帝的外交

6.外交政策不进反退

7.马嘎尔尼来华

8.英国输入鸦片

9.鸦片战争前后

10.“抚夷”的难题

11.“剿夷”外交的代价

12.俄罗斯侵吞国土

13.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附录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

1.俄国的远东发展

2.中俄初次在东北的冲突

3.泥布楚交涉

4.《尼布楚条约》之条文考

5.东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宁

6.俄国假道出师与胁诱割地

7.俄国友谊之代价

附录四琦善与鸦片战争

1.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2.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附录五南京的机会与日本的“和平”

1.九一八事变与《独立评论》

2.九一八的责任问题

3.国联调查团所指的路

4.南京的机会

5.热河失守以后

6.长期抗战中如何运用国联与国际

7.这一次的华府会议

8.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重要的希望

9.“九一八”——两年以后

10.国际现势的分析

11.论“日本和平”

12.经过“满洲国”

13.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六、简评

此书作者蒋廷黻先生身为同时代人,却始终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时代,他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惨状,也看到了中国还有的几分希望。他的分析始终不偏不倚、透彻有力,为他所构建的断代史体系和史学框架,也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所推崇。

在这本书的正文中蒋先生为我们构造了一个较为基础而全面的近代史框架,这一点看来,蒋先生的这部近代史既适合有一定历史素养的人阅读,也十分适合初探近代史的读者阅读,而书中不失偏颇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也有利于初学者形成较为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蒋先生在这部《中国近代史》中并没有引入过多枯燥的考据,也没有大量的史料的堆砌,基本上每一小结的篇幅都很少,不会使人读来冗长无味,而在这些简短的篇幅中,要将一个历史事件叙述清楚,还分析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同时要将历史事件与时势,从中得出民族复兴的出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足以体现出蒋先生对史料掌握的透彻深入、再现历史的深厚功底以及他心怀家国命运的担当。

在附录中蒋先生也从鸦片战争前的近300年的历史出发,分析中国作为大国在这将近300年的历史中如何一步步弱于西方诸国。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历史是后果,那么我们总得去探寻前因,才能真正地去医治1840年后满目疮痍的中国,才能拯救民族于危亡。在先秦时期便有的史官传统是秉笔直书,好让后人以史为鉴,中国近代的历史学家也是以民族兴亡为己任,在传承着这种史官传统。

在蒋先生为所描绘的近代史图景中,我感受到中国的近代化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代代相传,近代中国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我们必须将近代化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幸而有无数仁人志士,国才不至于亡,民族才得以全。蒋先生也说道:“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求而制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好,有必须更近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