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

作者:丘馨漫
主要内容     

览尽京华终归尘,半生烟云书中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这部作品让我想起的一句诗。作者以细腻的写作手法,让人恍若书中人,做那茫茫民国中的一抹缩影,身处时代洪流中,却能淡看个人的起与落,世家的沉与浮。书中之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作为千万读者中的一员,却能有幸目睹他们的整个心路历程。在一片朦胧中,作者将人物复杂与矛盾若即若离地展现;在京华曾经有过的烟云中,我仿佛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作者林语堂有言:“谨以此书致敬红楼梦。”除了沿袭章回体小说的传统之外,他在人物和社会环境的选取上也是煞费苦心。

姚思安是喜欢老庄精神的,不拘泥于一个“俗”字,家中子女的名字也是简而不俗。而曾文璞则极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子女取名亦是中规中矩。姚曾两家都是京都传统意义上的大户人家,但他们的家族领军人物却一个深受道家逍遥文化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典型,是个坚决的卫道士。但这种信仰上的鸿沟却并没有影响两家的通家之好的结成。

除此之外,这种矛盾还体现在两家的下一代的身上。

其实可以说姚木兰为人像天空,胸襟宽广,见识高于一般女子,正如她的闺名“木兰”高洁中却不带清冷,相较于她的妹妹莫愁,她身上多了一点叛逆与解放的因子比如她会几种“女人所没有的本事”,一是吹口哨,二是唱京戏,三是收集和鉴赏古董。而姚家三小姐则更像大地,踏实稳重,比起她姐姐的“妙想小姐”来更加务实。书中姚思安对于两个女儿嫁妆的一厚一薄便可以看出,她们虽是姐妹,但却在近乎一致的成长环境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格,但这两种人格却又有重合之处。在姚家,姚思安并不是封建大家族中男权的代表,相反的是,他给予孩子们的是人生的知识,而姚太太教给孩子们的却是世俗的智慧,她们两姐妹这样在知识和智慧的教育环境中长大。只是木兰两者并重,而莫愁随后跟踪而至,只是在智慧上进步大,在知识上进步小。

而在书中只有开头通过年轻骡夫的视角,浓墨重彩地介绍过的姚家养女珊瑚,像极了《红楼梦》中的李纨,在后文中却着墨不多,这也符合当时寡居后理应深居简出的传统,她和曼娘都是年少守寡,在家族中,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地位。但是在曼娘身上,我们更能看出当时的礼教传统,对于人欲的压抑,在这种名正言顺背后的无奈。曼娘是典型的古典美人,有弱柳迎风之姿,也有骨子里的执拗和痴情。虽然平亚命不久矣,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嫁入曾家,旁人惋惜也好,实为冲喜也好,都拉不回她。在平亚死后,她为了自身清名和曾家的名声,一直恪守着她从小被教导的“女子的本分”。我曾为她惋惜了数次,但是每一惋惜之后,都徒留无奈,又会笑自己的多管闲事。我不禁想到,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在民国时,某地的一位乡绅的女儿,未及出嫁,未婚夫便福薄亡故,这时,乡绅义正言辞地要求自己的女儿做那等贞洁烈妇,那名女子颇以此为荣,竟以其未亡人自居,而后跳井以相随。本以为故事至此便结束了,岂料,那名乡绅竟带着自己已故女儿的遗体,去到了新政府门口,去求一座贞洁牌坊。曼娘虽然未像故事中的那名女子一般香消玉殒,但我仿佛能想象她的一生,皆要毁于那座高门大宅里了,她的才貌有多引人遐想,她的余生就会多引人嗟叹。

看过书中人如烟云般的半生,我倒愿意余生如姚家老爷一般,在家,念家;出家,放下。半生皆作书中人,临了,临了,却能将自己抽身于红尘。在职责已尽之后,方能四海云游。

汉语言文学1班丘馨漫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