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部二战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录。超过100万名15到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该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作者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既脆弱又坚韧、既渺小又强大的灵魂的自白,记录下他们或她们生活中详实的遭遇,以及鲜明的情感,让这些普通人的回忆和倾诉借由她的文字传递给世人。
而同类型的还有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系列丛书例如:《我还是想你,妈妈》、《锌皮娃娃兵》等。而在《我还是想你,妈妈》中而是透过幸存的孩子的眼睛,用他们的口吻讲述二战期间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苦难的岁月。正如文中所说:“地上的孩子已变成老人,地下的孩子仍是他们。”战争带给孩子们巨大的心灵创伤,多少年以后也难以抚平。两部作品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用被采访者最真实、最原本的话语记录下经历的战争的苦难。相较于她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部作品更多是透过孩子来描述战争。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儿童眼里的战争,要比《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一书里女人的视角更有一层天真烂漫的意味在其中,却是更显战争的残忍。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作者以见证者身份,倾听那场卫国战争中女兵们那些完全陌生的经历,站在人性的角度看待战争,将女性放在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书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如同文献性的口述史。不同于其他描写战争的作品,这里面的所有文字均是作者通过口述者的描述后还原的经历,更真实,带给人的感觉更震撼,勾起读者的共鸣,直面战争的残酷。如:“可是我已经没有妈妈了……妈妈在轰炸中死掉了……”、飞行员为了训练更多学员将自己年幼的女儿放在家中无人照看以及女兵为了将药品送出城外,不得已用盐摩擦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使孩子看起来像是出疹子,更快地出城……这一切无不使我哽咽,战争是如此残酷,也许正是从那些从平凡生活中被抛入史诗般深刻的宏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才能体会的到。
或许战争带给女兵荣耀,但带给女人伤痛。书中的女兵们不得不说她们拥有着不逊色于男兵甚至是优于男兵的荣耀,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她们失去了很多。文中曾采访到一个狙击手她说到:“……我那时还完全是个小姑娘,一边做梦一边长大,一边长大一边做梦。可是就在我做梦的年龄,战争爆发了……”送去战场时她们甚至还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但她们迫使自己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从杀死一个德国军官的害怕发抖到最后的面不改色。从自己连一只小兔子都不舍得伤害,到后来射杀了一只活泼的小马驹。她们本该留着长发,穿着漂亮的裙装,可是战争改变了她们,她们在退役后难以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她们每每在噩梦中惊醒,忘不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年轻却已然消逝的生命。这无疑是战争对女性最残酷的影响,烽火烧掉的或许不仅仅只是她们的家园,更烧掉了她们原本幸福单纯的人生。大多描写战争的作品或许都会以男性为主,而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了解到了前苏联的女性在卫国战争中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她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与男兵一样作为一名战士在黑暗中潜行,守望着黎明。
《纽约时报》评价它说:每一页都是奇异而又残忍的故事,她的作品不是虚构的,却比虚构的文学更加让人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所以说口述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再现历史真实,把一个又一个惨绝人寰的画而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直接犀利,不用任何委婉的修饰,将读者带入某种情境之中,直击读者的内心,不留任何喘息的机会,让人痛苦流涕。另一力-而,它也有着自身的弊端,无法克服。那就是口述者的讲述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比如说采访者的亲和力,听众的构成等等;另外,不断迭起的高潮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疲惫感。一个又一个振动人心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会让读者感觉应接不暇,最后可能会让读者变得麻木不仁……”
“女人的战争记忆就是按照自身情感张力和痛苦,而呈现的最强采光性能…女人的战争,是伴随气味、伴随色彩、伴随微观生活的战争。”正如同一场战争,丈夫说“我讲的故事,具体军事术语比较多,而她的故事里,更多的是人情味。”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清一色的采访了女战士,她们在自己的经历中体会的更多,有着比男性更细腻的心思,能有更强烈的情感。在看完她的创作笔记的摘录后,我知道作者并不是为塑造英雄人物而写,只是为了观察到普通人内心中那个永恒的人,听到永恒的颤音,存于人们心中。这些琐碎而温暖的生活,才是真正感动人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就像是揭开的历史的一道疤,真实的为读者再现了战争中的往事,告诉了我们战争的残酷与卫国女兵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