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著图书。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各自的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围绕“文明”这个中心点,以整体史观从时间的横纵层次去探索文明如何出现到如何解体,进而探寻出世界文明的一个联系。
关键词:文明的起源、文明的成长、文明的衰落、环境的挑战
引言:对这本书的阅读,源于老师的推荐。同时这本书中的内容也与我要学的课程息息相关,里面的宗教、神话、城邦等也无一不吸引着我,去填补我那空白的大脑,而且读起来也不至于晦涩难懂。
正文
一开始读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历史”,而看了一些之后,更多的觉得这是“文明”。文明,是长时期的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它囊括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东西,例如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而汤因比认为,文明是指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某一群人类所构成的社会整体,这个整体包括若干同样类型的国家。《历史研究》开篇就在讲英国的文明,进而进行发散探讨世界文明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对本书的一个简述
我只读了这本书的上卷,这本书共包含五个部分,二十二章。《历史研究》摒弃了西方史学的传统分期,超越国家、时代的界限,以“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和社会形态的总称。在书中纵览世界各大文明的兴衰,描述了已知的31种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考察各种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他认为各个文明都要经历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其中挑战和应战是文明发展的动力。除开这本书中的内容,汤因比对中国文明表现出来了一个很大的兴趣。就比如说当年日本的池田大作问汤因比:“您愿意出生在哪个国家?”汤因比面带笑容说:“公元一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
二、探究文明的起源
作为中国人通常都知道中国文明又被叫做黄河文明。那么很明显的就可以看出中国文明的起源无非就是黄河流域下游。本书中对各种文明的来源都进行了一个讨论,比如说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玛雅文明起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以及叙利亚文明与伊朗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相关起源于叙利亚等,那么最终这些文明为何在这里出现了?通常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是个别因素导致的,文中就“环境”这个因素进行了论述。
玛雅文明的起源是由于热带森林的挑战,米洛斯文明的诞生是由于海洋的挑战,这些挑战都来缘于环境的挑战!说是挑战,不如通俗点说就是被逼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些环境的恶劣——挑战,想要发展生存下来,就必须或者说无可奈何地去迎战。在这个双方的对战过程中,人类被刺激,这些刺激来源于打击、压力、缺失以及新地方的好奇等等。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说有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湮没了,比如说远西方凯尔特基督教文明和斯堪的纳维亚北欧海盗文明。
三、文明的成长
文明诞生出来以后,并非是自然而然的就发展起来了,而是面临着对已知物质的吸收、模仿和融合。不能成功发展的文明,要么停滞,要么死亡。就像之前所说的,文明的起源有环境的因素,而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场文明的战争中,每一种文明的迎战都成为某种“绝技”,当文明被这种迎战战术耗尽精力,那么这种文明结果也可想而知。然而每种文明的挑战又是什么了?这对奥斯曼来说就是从一个游牧社会成员转变成一个定居社会。每种文明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成长,它们或多或少都遭遇了挑战,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差异性,显示出不同的主导性。但是每个文明的根本目的是没变的。
读了这本书的部分后,我对文明的起源发展有了以上的看法,在整个理解中,我看到的是环境的大作用。然而陈玉霞理解到的是认为汤因比是在批评探讨文明起源时的两种理论:种族论和环境论。这两种理论在寻找文明产生的原因时,都是用抽象的概念去进行思维。就环境理论来说:“同样的地理环境会塑造出蕴含相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历史事实却不遵从这一观点。”她更多的看到的是环境的一个客观作用。“这种观点没有把环境和人看成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只是片面地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对环境的能动改造作用。”在本书中的叙述中,表明了环境对文明从起源到成长、衰落(停滞)和解体的整个过程中,是有它的作用的,但绝对不是主导作用。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只是一个间接关系。马克思就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求来进行改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由此看来,文明的发展更多的是人自我的因素,也就是内在原因,这恰恰是环境论的偏差。
四、文明的衰落
从古至今,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明,又消失了数不胜数的文明。历代以来对文明的衰落有许多的讨论,但大部分都被否决了。如何去认识文明的衰落,怎样才可以说文明衰落了?在本书中对其进行了一个讨论。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文明衰落就是文字、绘画等艺术没有了,或者说消失了。过激的说就是关于这个国家的可以称之为文明的东西没有了,人就是一个没有意识,只有蛮横的行动怪物。同样陈玉霞也对文明的衰落作出了回答,她认为文明衰落的原因并不是必然的、宿命的,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衰落来自于一个社会对新挑战不再能进行成功地应战,有关文明衰落的决定论的观点是占不住脚的,其只是在寻找一种“哲学安慰”。
汤因比提出了一个关于文明停滞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在出现初期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到文明的程度?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中有少数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并且这个社会所处环境恰好能够激励这少数人应对来自自然和其他社会的挑战,那么应战成功的社会就能够进入文明阶段。而一个社会如果缺少有创造能力的人,并且所处环境的挑战过小或者过大,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乃至被消灭。这种挑战和应战不会一次性结束,而是不断重复发生。这是文明衰落在人的因素上的探索。
除了人的因素,自然还有自然因素。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从初始贯彻至终,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和人文。评价文明衰落的一个中心点基本集中在了环境这个因素上,而对于技术退步和地理扩张的频率降低从来不是文明衰落的一个象征。罗马官道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灌溉系统的废弃以及罗马帝国衰落归结于“蛮族和宗教”,这二者都不是文明衰落的原因,他们处在文明衰落后的一个时期。如果一个有生命力的文明,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像此类现象的挑战,它或许不是衰落乃至淹没,而是化刺激为养料进一步延续寿命走的更远。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样:失败是成功之母、荆棘是成功的垫脚石。
究其文明衰落的原因,我们不妨探索它能够发扬壮大的地方。一个文明成长发展的初始期就像一个孩子的牙牙学语,它所承载的内涵量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所做的就是模仿。为了不到文明发展后期不至于死亡,那么在模仿的时候必须注意模仿的灵活性。就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是一样的。每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饱和度,如果不去找新出路,要么停滞要么就此衰亡。就像古希腊时期的公民们对城邦制度的一种过度崇拜使得希腊社会落入了一个陷阱。“正如设计和使用机器的目的是使机器为人服务,但长期使用机器,人就会处处依赖机器,成为机器的奴隶,失去了创造性和主动性”。
结论:通过此次的读书报告撰写,我对该书的阅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梳理,也能够大致清楚自己对这本书籍存在哪些盲区。此外,在写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对书中所讲一知半解,课外扩充不够和接触太少。
参考文献:1.《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出路——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研究》,陈玉霞,黑龙江大学,2005
2.《汤因比:人类文明命运的先知》,张献军,世界文化,200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