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李鸿章》读后感

作者:李自玲
主要内容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摘要:对李鸿章这个人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然在中国来说负面评价更甚。梁启超和他在政治上是公敌,交情也不过是泛泛之交。在该书中,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既不一味批判,也不一味恭维,取之“公正”二字,讲求实事求是,描写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李鸿章角色。在整本书中,我们难免会看到“李梁”二人同为为国效力的政治家,总有一种心心相惜的感觉,虽然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也不影响他们成为知己。这也能看出为什么梁启超能为李鸿章写传。

关键词:时代造就的英雄、外交家

引言:阅读《李鸿章传》,就像是走了一遍李鸿章的人生,从他人的角度去解读,总有一种不一样的滋味。读这样一本书,不至于枯燥乏味,能拓展自己的思路,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发现不一样的李鸿章。做到全面公正的去看待一个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正文:一、对整本书的一个概括

《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和甲午海战等一系列事件,以及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梁启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人对比,像霍光、俾斯麦、伊藤博文等。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也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从文中可以看出梁启超是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他对李鸿章一个感慨,而同时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研究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所处的背景,所以梁启超在解析李鸿章时,就在开篇探其时代背景,研其国家形势发展。

二、时代背景下伟人的发展

大多数旁观者对李鸿章都是咬牙切齿的恨,他绞杀太平军、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与赔款和签订《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似乎都成为了他的罪状,他好像是民族的罪人。这是本国人对他的想法。然而外国人却说:李鸿章之死,势必会令中国今后的局势发生大的变化。而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处于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君权专制国家,他所能做的都是当时时势最为妥当的做法,有人能在当时保证做的比他更好吗?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只是这个社会里的一个凡人,我们并不能把全部责任放在他一个人身上。

论李鸿章是不是权臣,梁启超将权臣分成了四类,得出权臣数量与实权的消长,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有莫大关系。进而考察其原因——传统思想和君主的个人努力的影响。另外民族问题和中央官制对李鸿章方方面面的限制也是显而易见,这也最终导致李鸿章在他那个时期作出那样的决定。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虽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李鸿章的原因,但也是时代的圈禁,亦如梁启超所说李鸿章是晚清时代背景下造就的英雄。这是李鸿章年长时的时期,探索李鸿章成长前的背景,就可以知道谁助推了他的一步步前进。

李鸿章出生之际,正是法国大革命风潮平息之时。西方各国已不再相互侵略,再加上蒸汽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交通的进步,各国的战略目光放到了东方,同时中国开始与世界产生联系。此时国内境况,最大的看点当是义和团运动。他在国内与国外的角色中切换,在曾国藩这个老师以及华尔和戈登等人的帮助下,逐渐成长到为人称赞为人恨的地步。

三、卓越的外交家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李鸿章)“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这足以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外交成就。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等一系列条约,虽然这些条约大部分都被认为是丧权辱国,但是处在这样一个衰落的王朝,谁又能说自己能做的多好了!

在整个外交事业中,李鸿章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凭借自己一人之力妄想改变中国之外交,怎让人不觉得可笑。这不是一种贬义,而是一种无奈,是对李鸿章的一种不值。就中国舰队在刘公岛向敌军投降时,当事人还给日军写信,请求返还广丙号事件,就可以看出李鸿章走的这条路多么之艰难,真的是“一个人的战斗。”

四、洋务时期的李鸿章

提起洋务运动,想到的主要人物莫过于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而谈到洋务时期的李鸿章,脑袋里不自觉的就会想到他创办的近代企业。第一家机器制造局,开启了中国机器制造的先河;第一家电报局,这是当时最为先进的通信手段;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还建设了第一家外文翻译馆,在我国建设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为了接受新知识,他还组建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远赴海外求学等一系列事情。其中最为可惜并且最为熟知的就是他组建的第一支远洋海军,也就是著名的北洋舰队,这个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但是最终全军覆没了。同时这也成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从此开始李鸿章的政治愿景逐渐与他相离,他的失意也从此开始。

探索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失败有许多原因。梁启超说是:“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同时阐述中日战争时,说:“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日本三十年来,刻意经营,上下一心……”这都道出李鸿章之失败不仅仅在他个人,亦有历史等外在因素。他是一个失败的豪杰!

五、中内外对其的评价及自己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历来是泛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这是李鸿章的政治公敌梁启超所述;“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是外国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评价。在对李鸿章进行评价时大都是集中在军事和外交上,即使这两者都似乎不那么成功,但也能发现他的可取之处。除了他人的评价,李鸿章对自己也是有几分见解的。李鸿章对自己作出了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些他人评价以及李鸿章的自评,都只是针对李鸿章的某一点来说的。作为军人,世人大都知晓,评价他为政治家也是易明白的。然总是不够全面的。就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的评价最为著名和较为全面的是: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十九世纪全世界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从当时的国家利益出发,美英两国都是侵略者,然而他们都能对李鸿章作出这么高的评价,我们国人怎能不能不去公正的看待他了?想来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单单这一点就是一种成功。从古至今哪有不受争议的伟大人物,就像是说再伟大高尚的人,不喜欢批评他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总结:李鸿章的一生是比较精彩的,然最终还是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多多少少能知晓几分他的失意。从梁启超的叙述中总有那么一种”哀其不争“之意。李鸿章本人也说自己是举国掣肘,其志难酬和以糊纸匠自嘲。我个人觉得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不必褒善贬恶,再伟大再奸诈的历史人物,对我们的价值都是一个警戒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引以为戒,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有用的。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