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了一遍这本书了,当时可能是懵懵懂懂。一本书看好几遍,是一种享受,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越来越多的细节会浮现在面前。费孝通先生说:《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和我写的《江村经济》、《禄村经济》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具体社会里提炼出来的一些概念。一开始,费孝通先生就给我们强调了,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句话需要看到后面才会懂到底在讲些什么?现在我只要在电视上,书上,看到“差序格局”这四个字就会特别敏感。这四个字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我们先来看看费先生写这本书时的背景,这本书出版是在1947年,来自云南大学档案馆的资料显示,1936年费孝通在江苏吴江开弦弓村进行实地调查。1936年,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而且当时的农村应该还占据了全国的四分之三,正处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交叉点。其实,我有一隐隐的感觉,作者写这乡土中国,开始本来只是一个手稿,但是后来经过强烈要求出了书。费先生做这个调查只是因为担心中国的农村过早的进入衰老状态,他不想中国失去农村,可能是因为农村有较强的归属感和亲情感吧。“大家知道中国很久以前就是自然经济了,世世代代都在土地生活,说中国人是从土里生长起来的并不过分。”这句话就足够说明中国的“土”。作为农村人的日常就是干农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作为一名农村人必有的生活习惯。稍微年长的还能干活的大人就在田里劳作,儿女在外打工。扛着锄头走在田间石子小路上,碰到一位正干的热火朝天的朋友,一般就是一声嘹亮的吆喝,对方不用抬头就知道你是谁,然后回应热情。
中国的乡土结构十分复杂,其中还蕴含了一些公开的秘密。女儿出嫁了以偶,对于这家人来说,女儿就属于外家人了。而现在的家庭,就比较属于国外化了,一家三口是基础的结构,即使家族的人口再怎么庞大,到了互动的时候也是过年了。
费先生从多个角度来描述乡土中国的格局。在“文字下乡”这一节中我的感触最深。有人认为乡下人是“愚”的。费先生就这一点提出了文字的嘲讽。城里的孩子读书认字很快,教书先生就直夸他们聪明,这里与乡下孩子的认字速度慢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就下定论说乡下孩子笨。但是在田野里捉蚂蚱的时候,乡下孩子就比城里的孩子灵活,一捉一个准。其实乡下人只是朴实,他们没有城里人见多识广这是真的,但是真正的“愚”,是乱下定论,没有把事情放在合适的背景之下。在“男女有别”这一节里,提到夕阳有两种文化模式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费先生说的“差序格局”了,我们中国和外国不一样,外国是的社会格局就像是一堆堆扎的很清楚的柴,而我们国家就是一个石子扔到水里的起的涟漪。这个比喻十分经典,中国讲究的就是人伦道德,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推出了这个结论。
《乡土中国》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深究,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因为上次已经有了一些感想,这次再读的时候,就很少了。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是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