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结构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即便如此,“差序格局”中的很多思想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下面我将从政治体系,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三个角度来简要分析“差序格局”的变迁和发展。
政治体系:由于非常注重人情关系和家庭这类的小单元,中国的政治体系发展到现在依旧不是规范理性的官僚制,而是较为人格化的特色行政关系。受到以“己”为中心这类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会倾向政治于依照自己的关系网来定义自己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于是自然而然地,公务人员重视的就不再是如何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因为那离他们自身太过遥远,而是看重与上级以及周围小团体的关系,这样的非正式组织虽然有利于内部的团结,但是却会导致滥用公权力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同时,注重亲疏远近的人,也就更倾向于在执行各个制度的时候按照执行对象与自己的关系随意改变和收缩尺度。因为“家庭”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也是一种公的体现,导致用公权力为家庭谋利似乎也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不利于政治体系的高效廉政建设的。
市场经济:“差序格局”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其实还是常态化地出现,不过总体来说,它并不利于健康地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和小农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分工的日益明确和开放程度的日益提升,乡村中的人开始走向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强导致血缘和地缘不再是最重要的分类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技能,文化水平和财富水平等。市场经济也更加强调秩序规范,因为它是一种信用经济,但是传统的乡村是一个范围较小的熟人社会,人们会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小圈子而不是以开放的态度拥抱广阔的交易市场。任人唯亲的思想也会蔓延,真正的贤者就会被忽视,这是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的。但是,相同地域相同血缘的人们也会更努力地相互扶持,所形成的地区性商帮和家族企业其实也是当代中国经济体系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法制建设:现代法治社会建设非常强调公正平等和秩序规范,然而“差序格局”中的很多思想是与之相抵触的。重视人情与人际关系的维系就使得人会高于法,会侵犯法。加之传统中国是礼治社会,人们更愿意用教化和道德准则来维持社会稳定。因为道德准则的弹性很大,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变动,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与法治思想是相违背的。《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提出在传统的农村中,人们发生矛盾纠纷,会邀请德高望重之人前来裁决,这称之为“息讼”。然而,这种方式却是非常容易受到等级制度以及亲疏远近的人情关系的影响的,这并不利于法制社会建设。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通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自由平等的法治环境也在加快建设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