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诗经》婚恋诗浅析

作者:以休
主要内容

《诗经》婚恋诗浅析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产生于漫长时代和辽阔地域的文化巨著,它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表现力,反映了广博深厚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屹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那个特定的时代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成为后人研习的范本。本文通过对《诗经》婚恋诗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婚恋诗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类型、人物形象

《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诗经》中的诗句,更是因其描写情感的真实淳朴,倍受后世文人的关注。在《诗经》中,婚写作“昏”。如:《小雅·我行其野》“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小雅·角弓》“兄弟昏姻,无胥远矣”;《邶风·谷风》也有“宴尔新昏,不我屑以”的句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婚姻”一词在《诗经》所处时代已通用。

婚恋诗,顾名思义,就是写男女之间恋爱与婚姻的诗歌。朱熹《诗集传》中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婚恋诗以其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情感、向我们传达了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古朴淳厚或哀婉动人的民族风情和时代特征。

一、婚恋诗类型概述

《诗经》中的婚恋诗从内容上看一般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不同内容的婚恋诗有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其中具体的内容涉及到男女之间的相求、相思、幽会以及嫁娶成婚、祈婚、抗婚、拒婚,还有婚后的琴瑟和鸣、夫妻别离、婚后离弃等多个方面。这些描叙,从诗中人物内心来看,有求偶慕贤时情感的热烈、专一和执著;有对美好婚姻生活的祈愿和期盼;有面对失败婚姻的坚强、执著和自信……不同的婚恋诗所侧重的不同,如《周南·关雎》的缠绵、《周南·汉广》的缱绻、《郑风·溱洧》的欢喜、《郑风·女曰鸡鸣》的脉脉情愫、《秦风·晨风》的惶恐、《召南·行露》的厌憎、《召南·江有汜》的哀怨、《唐风·葛生》的悲痛……百般千种,都离不开一个“真”。情真意切、情感真挚可以说是《诗经》婚恋诗的精髓。而《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哪一类,其情感表达都是无比的真挚而诚恳,闪现着理性的诗中一方面体现了世人情感欲望的需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渴望,世人礼俗对爱情相对宽容,“令会男女”;另一方面则是礼乐文化束缚下的屈服和妥协。“匪媒不得”,婚姻大事必须有一定的形式,男欢女爱也要征得父母同意才可能有结果,这样的婚姻走到最后也许会酝酿成悲剧。

其中,爱情诗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古人追求爱情的热切、坦率,对待爱情的真诚、专一、执著和向往都在文字里展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恋歌——《郑风·溱洧》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描写的是三月上巳节,郑国青年男女在河岸旁游春的情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全诗一开始便着意渲染节日的气氛,清凌凌的河水,冰澌溶泄,河岸旁集会的人们三两成行,手执福株,熙熙攘攘。之后这一焦点落在了一对途中相遇的男女身上,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极简短的对话却生动传神,既描摹出男子的敦厚老实,又展现了女子的热情坦率、俏皮活泼。

《礼记·昏义》云:“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2]可见古人对于婚礼的重视程度。《诗经》中有很多首描写婚嫁的诗,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中,《周南·桃夭》作为一首贺新娘的诗歌,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娘如花般的美貌、新婚的热烈气氛以及周围洋溢的真诚的祝福,同时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与渲染美好的爱情诗和婚嫁诗相悖的是《诗经》中的弃妇诗,其中主要是抒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妇女的感受和悲吟的诗。这些弃妇诗多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自己被弃的无助、痛苦之情,或哀诉被弃的不甘,或怨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追悔自己一时的轻率,或表达对前夫仍存情意,但其中也不乏表现了这些女子在婚姻失败后的执著、坚强的精神。

《氓》中的女子便是典型的代表,该诗以赋的修辞手法,平铺直叙地描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从婚后的劳作再到被丈夫抛弃的爱情婚姻生活失败的全过程。其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直抒胸臆地表述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和控诉,在对婚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和背弃之后的坚强,抒发了最平实最打动人心的情感。

《诗经》中的这三类婚恋诗,有的热烈浪漫、有的淳朴真挚、有的直率坦诚、有的坚强自信,情随境而结,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男女自由恋爱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以及不尽如人意的爱情和以失败而告终的婚姻,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二、婚恋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柏拉图对话录里有着阿里斯托芬对爱情所作出的绝妙譬喻:人原先是一个整体,由于强行分劈,才有两性。两性的情爱,正是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这譬喻的深刻处,就在于突显出了两性关系的本质:爱情是生命对生命的肯定。[3]处于婚恋中的双方对于彼此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基于对方的肯定。

其中,《诗经》大多婚恋诗篇以女性视角执笔,在其中的女子大多热情大方,在婚姻爱情中常处于主动的地位。《召南·有梅》写仲春男女相会佳节中,女子吟唱的诗歌,大胆热烈,希望男子尽快与自己相知相识相恋,对爱情有极高的热情和期待;《邶风·静女》中的女子调皮可爱,与男子约会时故意躲躲藏藏,男子寻而不得,急得直搔头;还有女子把与自己相恋的男子比作狂徒或狡童,以调笑的方式,显示“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的人格尊严……这些或娴静或热情的女子在对待婚姻爱情方面,显得比男子更主动大胆,从容不迫,体现出了一定的平等意识。女子眼中的男子,如在《邶风·简兮》中,是一个被称为“硕人”、“美人”个子高高、身体强壮、容貌俊美的舞师;《郑风·子衿》中的男子,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美好的佩玉;《陈风·泽陂》中的男子,是“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的俊美之人;《郑风·溱洧》中,对女士邀请欣然接受的大方直率的男子;《小雅·白华》,描述了一个长相俊美,但“二三其德”、抛弃爱人的男子的形象……她们眼中的他们,立体而真实。

而对于男性的描写,《邶风·静女》中的男子,在约会地点没有见到心仪的女子,急得搔首徘徊,当她出来并送自己“彤管”和“荑”以后,他又喜出望外;《卫风·木瓜》,塑造了一个在聚会中向自己投来瓜果的女子回馈宝玉表示永远相好、为爱奉献的男子;《郑风·野有蔓草》中塑造了一个对偶然邂逅的姑娘一见钟情、大胆求爱的男子;《邶风·绿衣》中写出了一个男子睹物思妻、感情真挚,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鳏夫形象……尽管他们或重情义,或道德高尚,或在情爱中处于被动地位,但这些描写都相对模糊,没有比较明确的关于男性体貌特征的描写。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人们对于《诗经》的重视程度、研究深度,普及广度,是其它经典无法相比的,而它对中国的文学及社会的影响也是其他经典无法比拟的。在这种大背景下,《诗经》中的婚恋诗也对后世的婚恋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除了其现实主义精神极大地影响着后世外,《诗经》婚恋诗所表达的主题(主要是恋歌、别离、弃妇)及其创作手法被后世的文人广泛继承。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称赞夫婿的方式与《魏风·汾沮洳》有着相似之处;《氓》中的兄弟形象在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中进一步得到充实。

其二,在“发乎情,止乎礼”的评价原则下,《诗经》婚恋诗中男性具有的高尚婚恋道德以及“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心态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在《诗》被正式确立为“经”之后,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男性的婚恋思想、婚恋情感和婚恋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导致后世中国婚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多数在爱情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扮演着一种“悲剧”角色,他们缺乏普希金为爱决斗的勇气,也缺乏罗密欧为爱而亡的毅然,他们顾虑太多。

《诗经》的婚恋诗生动地记载了婚俗的发展演变及周人择偶的标准与方式,也反映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女子的悲惨命运[4]。但总之,《诗经》婚恋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观念逐渐形成时期,理性文明与原始的自然情爱相碰撞,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注释(见文章底部)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毛诗序[A].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郑群、钱宗武.《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性形象的整体观照[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吴广义.《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J].阴

山学刊(科学社会版),1995,(02):19.

[5]郑群、钱宗武.《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性形象的整体观照[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唐莫尧.诗经新注全译(增订本)[Z].成都:巴蜀书社

[7]曲艳婷,《诗经》婚恋诗意象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8]李颖.水边与高台——《诗经》婚恋诗蠡测[J].文艺研究,2012(11):43-51.

[9]鲁洪生.《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77-84.

[1]宋·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8

[2][西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44)[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p139

[4]鲁洪生.诗经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p6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