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社会现实
电影开始的镜头便是在法庭上对安迪杜弗伦的审判,他因杀害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夫被判处两个无期徒刑。接下来的整个电影情节可以说都是在监狱中进行的了。安迪最开始并不与人接触,但一个月后他请瑞德帮他拿到一把小的鹤嘴锄不久瑞德就玩上了象棋,安迪又搞了一幅影星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牢房的墙上。后来有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上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作为交换他换的三瓶啤酒。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夫的案子谁是真凶!狱长不愿帮他翻案。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最后成功逃出监狱。
通过电影我看到了人犯在监狱中是怎样的不被当做人看待和怎样的被虐待,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死刑便是对一个犯人最狠的惩罚,被剥夺生的权利便不存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句话了。而国外最高刑法是无期徒刑,有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对罪大恶极的除以死刑,而事实上,这部影片演绎了无期徒刑才是对罪人的最高惩罚,在一个牢笼里永远看不到希望,慢慢老死,没有自由。
再次重温了一下这部电影,再次体会到了震撼。男主角安迪是不幸的,妻子和情人偷情惨被杀,却让他背上了黑锅,判了无期。靠着心中的梦想,坐了20年的牢,结尾处典狱长被告发,可以体现安迪心思缜密的到可怕,从入监狱以来,就开始有凿地洞逃跑的准备,再到替狱长洗黑钱,为自己逃狱后的身份,资金都做了安排。
而再次看这部电影我也发现了一个被我忽略的点,每当有新人到来,都是肖申克的囚徒们最兴奋的时刻。如果人是以追求快乐为生存动力的动物,那么他们的社会逻辑应该是巴不得天天有人犯罪,如果有可能,他们甚至愿意“义务”去引导世人作奸犯科、违法乱纪。因为越多的人被引入到他们的生活体系中,他们才会觉得自己千篇一律、年复一年的虚度是“吾道不孤”。这种心理就好像我们平常在经历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总想别人跟自己面对同一境遇而寻求心理的平衡。
在这部电影中的开始典狱长说的一番话中,我注意到了这么一句“把信仰寄托神,把贱命交给我”这句话的前一句令我想到外国对神的信仰,就比如对基督教的基督信仰,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但后一句便让我感觉到一个若有若无囚禁整个监狱的东西-体制。在他们所处的囹圄中,有命运的主宰以绝对的武力支撑它虚构的宗教,和树立的权威。就好比我们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漏洞百出的教材,和颠倒黑白的主流价值观。我们即便有一天懂得怀疑,也不会有胆量去反抗,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掌握在某种“体制”之中。想想我们自己,如果你在考试卷上自由的表达你的观点,将得到什么后果,如果你在领导面前自由表达你的观点,将得到什么后果。所以,在体制中,除了自我体制化,我们别无选择。
一个“菜鸟”在入狱的当晚就因为大呼冤枉被打成重伤,死在医务室。而第二天除了狱友吃饭时的一声叹息,一切如旧。而安迪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沉默,毫无“菜鸟”乍到时应有的焦躁、惊惶、绝望。这种社会角色的迅速转换和适应,也许决定了他最终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不论经历过什么样的落差,遭遇到什么样的境地,他们总是能够有条不紊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令人大吃一惊,但却来不及模仿的事。
安迪用了二十年逃离那个牢笼,“有志者事竟成”这种老套的话已经不足以解释这二十年反复的、枯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