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华的《活着》
摘要:余华的《活着》是他写作生涯的转型之作,这本闻名中外的悲剧苦难小说,把底层社会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也较完整地描绘了小人物的命运脉络。这本书看似平淡,其实背后却早已有着无惧死亡,坚强活着的坚韧。
关键词:解读;余华;《活着》
福贵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勤劳的一家人在不断克服命运留下的难题时,在不断顺从于生活时,在活的如此的小心翼翼之时,还是没有摆脱死亡的指控。对其他人的审判是死亡,而对福贵的惩罚是活着。无论是什么样的遭遇,怎样的糟心,这一家子小人物却活的坚强,活的励志,努力的为活着而活着。
一、全书概括
《活着》讲述了一名叫福贵的人悲惨的一生。年少不知事的福贵沉溺于赌博,最终家财散尽,妻离子散。父亲被他气死后,他幡然悔悟,开始转变人生态度,福贵开始脚踏实地的过日子,妻子也回家了,儿女终也双全。但真正的悲剧却才刚开始。再给母亲请大夫的路上被抓去当壮丁,无缘母亲最后一面。好不容易活着回来,凤霞在高烧中聋哑了。过了没几年安生日子,先是善良的有庆在给县长老婆献血时被抽干而死,罪魁祸首还是昔日同壕战友。家珍在嫁给歪脖子女婿儿媳后也产后大出血死亡,早已累垮了身体,得了软骨病的家珍也终是撒手人寰。不久,歪脖子女婿二喜工伤离世,小孙子苦根也被活活噎死。接二连三的亲人相继离世,给他沉重打击,但没有击垮他,他还是依然坚强的活着。最终,在屠刀下救下一头老牛,取名福贵,努力的说着。
二、背景结构与内涵
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是很沉重,很压抑,像是真正经历了那些死亡一般,会情不自禁的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整个故事是以福贵的一生为主要线索,依托于整个时代大背景,把福贵这个农村小人物融入了历史大事件,让整本小说有了一个框架依靠。从国民党统治后期,那时候的福贵还是嗜赌如命的浪子,解放战争时被抓壮丁,被迫参军,在土改运动中幸免于难,大跃进时期举家炼钢等等,个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现实,社会又主导了个人走向。这样使得整个故事平静的发展,读者能依据历史推测故事的大体走向,就好像这本书是无关作者个人意图,是人物在被历史推动着促进了剧情的发展。无形之手,促有形之变。这部小说体现着小人物们在被动的顺从这着命运。就像书的开头,福贵骂着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余华《活着》)因为一直相信在着这个理,在经历命运给的蹉跎时,他们一家都选择了接受,既然无法反抗,就好好的迎合,在夹缝中寻求着一个活着的朴实理想。他们从未放弃生命,即使是血海深仇的杀子凶手,家珍还是会劝道:“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余华《活着》)顺从命运但不屈服命运。书虽然让人压抑沉重,但内涵却是在鼓舞着人。
三、对书中“死亡”的解析
这本书中不得不提的是死亡,死亡是贯穿全文的悲情点。一个人先后经历没父母双亡,爱妻亡佚,子孙断绝,怎么听起来都像用力过猛而导致剧情戏剧化。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事情却又真实的存在于那时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如此这本书的戏剧性又减弱了一般。福贵父母和妻子的死亡是在情理之中的,老来多病和常年的劳累,让他们的死亡合情合理。但其他人的死亡却是真实的意外。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这不仅在在当时可能发生,换到如今也不足为奇。再说苦根,是被豆子给噎死的,这样的死因在现在听起来可能就会有些让人觉得戏剧性,但换做当时的时代,如此贫困的家境,能够奢侈的吃一次煮豆子都是满足的,那怎么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呢?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曾亲耳听到家人讲过外公的的母亲就是在那个年代里饿极了,吃饭的时候活活被噎死了。这些死因单个看起来很正常普通,但是当它们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家庭里,就变得很巧合。余华不专注于去渲染死亡的的气息,不去做细致的描写,对于每个人的死亡都是简简单单的叙述,有的甚至是一笔带过,例如“凤霞死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余华《活着》)。生死本来就是人生所要经历的,当人终了化成一抔土,回到了生命最初的位置,人生才是圆满的。这样日日存在的循环,确实不需要太多语言包装。但如此简单平静的话却让人更心有触动,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余华笔下对死亡的麻木和无可奈何,这种无力和无奈感是才是掏空人心的触手。
如此朴实的写作和自然的巧合,使这本文学著作既有了阅读的魅力,又不会太过虚假。
四、生命的孤独
当所有的亲人一一离去时,只有老牛和孤独还在不离不弃。其实不仅仅是在最后所有人离开之后,福贵才感受到孤独。在每一个配合自己生命走下去的位置空出的时候,生命已经有了裂痕,孤独趁此侵入。失去父母时,生命的孤独感来源于失去源头的无措;失去伴侣时,生命的孤独感来源于失去挚爱的痛苦;失去子女后代时,生命的孤独感是来源于失去寄托的空洞。最后这一家子,最作孽的一个人却活到了最后,活到了新生活的开始,只为自己活着。余华不写福贵有多孤独,只是读者在他对着老牛自言自语的时候,在他一遍遍对着空气呼喊家人的名字的时候,在他说自己把棺材钱放在枕头下的时候,感受到了如冷气肆意侵入骨髓的孤独也在蔓延入人心。这孤独和《百年孤独》里的孤独不一样,一种是心与心的距离和感情的疏离,而另一种是天人永隔无法触摸。有句话说:生命未曾离开孤独而独立的存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无论是身体上的陪伴还是心灵上的陪伴,谁能永久的拥有呢?孤独是生命的常态,因为人生死都是独来独往。
在书的末尾有一句话很好的总结了福贵的一生——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余华《活着》)福贵这一辈子有放荡不羁的年少时光,努力养家糊口的中年光阴,历经人生百态看破红尘后,无牵无挂,心态归于平静的老年时刻。
而这又何曾不是你我他呢。
参考文献:
余华《活着》
2、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