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月”的哲学感悟在道家中的体现

作者:梁美静
主要内容     

“月”的哲学感悟在道家中的体现

摘要:“月”和道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家是一门偏向“阴”的学说,而月亮这个意向正好是“群阴之本”。可以说“月”作为意象的发展离不开道家,而道家更是有着“月亮哲学”的名号。本篇文章就“月”在道家学说中的体现进行简单的阐释。

关键词:月;哲学感悟;道家;体现

月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有着思乡、女性和相思等意义。但月亮在道家学说里却是被赋有了更加哲学的层面。

一、“群阴之本”的月

众所周知,“日”叫太阳,却很少有人知道,“月”叫太阴。阴和阳的出现,就形成了道家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月亮作为“阴”的代表和道家的追求不谋而合。道家讲求平衡,日和月恰好形成一组对立的平衡。所谓“阴阳之义配日月”一个是终年不变,一个是随时在变。月亮由盈到亏,由亏到盈,这种不断重复持续的变化,就像一个荷叶盘里的露珠,在风的吹动下不断地变化位置,却依旧能保持着叶面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思想在道家之中也是处处可见,太极图当中的黑白代表着平衡,“道法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平衡观念的一种体现。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以柔弱因循为道,例如以柔克刚的思想等。而正如于丹教授在关于“月”意象的讲座视频中的讲解到的:“月在拟人化时就属阴性。”这就恰好联系了月和道。两者都不是那种强硬的形态,都是以阴柔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月的“平常心”

于丹教授说:“太阳代表的是进取心,那么月亮代表的就是平常心。”在我看来,日月在呈现方式上就已经体验出了这两个“心”。一个是出现在白天的太阳,是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光明。太阳出现在明亮的白天,代表着希望,是一种朝气拼搏的体现。反之,月亮出现在黑夜,不如太阳耀眼。在常被比作困难和黑暗的夜晚,依然散发微亮的光。月亮在每个月都会经历一轮由亏到盈,由盈到亏的变化,但却依然悬挂在空中,不因自身的圆满而发生改变,“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四十二章》)这就是平常心的体现。在道家中平常心的体现在于“无为”顺应时世,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保持常态。在乱世中,依靠的是法家来治理国家,但在太平年代,道家才是治国良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有着像太阳一样的进取心,会努力会向上,但是却很少有人拥有像月亮这样面对阴晴圆缺却还始终保持自我,懂得包容,保持平常心的人。人都是学会了拿得起,却忘了怎么放下的人。这一轮月亮带给我们的月亮哲学,是我们缺乏却又应该去追求的东西。

三“月”的变化意义

月亮的变化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盈亏之变,每月都在发生,而这种变化和老子逆转时间的思想观念又有相似之处。《老子·二十八章》写到:“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讲的就是希望人能回归到最纯真的样子。而《庄子》中写:“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则是把人生死的轮回与月亮的变化看作是一种模式。月亮在周期圆缺变化的循环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循环的时间观念,从成熟回到萌芽状态,从圆月回到弯月。既是也是一种永恒的表现。无论月的形态发生什么的变化,但是确实一直存在于万古长空之中。不仅仅是月亮在轮回中永生,与月亮相关的意象有着永生的意义。偷吃了不死之药的嫦娥是永生不灭的,吴刚伐了几万年却不倒的桂树也是永恒的象征。所以,月亮既是循环往复的,又是在往复中保持不变的。月的变化在无形中也符合了道家的转换观点。道家讲求以柔克刚,讲求矛盾的转化。月的亦盈亦亏的转化,也可以被看做是矛盾的转化。盈和亏本是对立的,但却同处在一个物体上,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

四、道家对“月”的发展

在“尊孔复古”的运动中,一群文人志士打的是孔子的旗号来宣扬自己的学说,那么道家可以说是依托着月亮来发展自己。儒家依托的是周礼,而道家是发展月亮的内涵。抱残守缺,柔势入水和追求纯真,这样爱好下的道家自然不会失去与月亮构建联系的机会。首先体现在道家把日月形成的平衡作为道的含义再有体现在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道教上,追求长生不老和对月亮的美好幻想。道家追求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流转与变迁的过程。月亮把道家这个过程与自然现象结合起来,更是加强了学说的说服力。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是学习知识要积累,要一步一步的肯定;而把握或者体悟道,则要用减法,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一步步去否定。月在极亏之时,一日一日的积累,是在做加法;月在极盈之时,一日一日的减少,是在做减法。这体现的是一个老子所推崇的求学问道的方法。

月亮本是一个自然物,但在人类的包装下,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道家这门学说和月有着不能分割的关系,“月亮哲学”的称号也是实至名归。在我们今天,传儒称儒的现代来说,对道家的哲理了解的人少了太多。就像于丹教授说的:“我们接受了太多阳光下的教育,缺少了月光下的教育。”月之于道家,之于人,远不止如此。

参考文献:

1、《老子》老子著

2、《庄子》庄子著

3、《年的三副面孔》红苇著

4、《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