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有我”与“无我”,论人间词话的境界

作者:梁美静
主要内容     

“有我”与“无我”,论人间词话的境界

批评大家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这一文学评论著作你曾谈到了境界对于写诗作词的重要性,更是直接说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那么境界一说,究竟是指何物呢?除了原作者认为的真情感,真景物以外,在我看来,境界就是意境。人在特定的环境会产生特定的情感,而一首诗为我们塑造的意境,就是要我们读者在诵读的时候能融入这个诗人创造的意境,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成词过程中要切实表达的思想。意境,是一种用来协助读者与词人产生共鸣的。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先生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中的“闹”字,颇为赞赏,这一个“闹”字把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样,靠一个字就把诗词的境界提升起来的,我认为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个“重”字也十分传神的写出了花朵因为雨后露珠被压的沉沉的样子,满是春光,生机盎然。在这些诗句中,诗人都是用一个字表现出了春天的特色,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春意甚浓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之下,我们不难体会当时诗人的真情实感,也更容易读懂诗人想抒发的思想感情。

在境界这一说的基础上,又有了“有我”与“无我”这一分类。

从王国维先生列举的诗句来说,不难理解,“有我”就是有着浓厚主观色彩的诗词,多以第一视角出发。诗人作诗的目的即使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为追求理想而作,其中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这首诗本就是为了抒发陶渊明不愿束缚于尘世,想要归隐山林而作。所以,陶渊明营造了一幅平淡惬意的农家生活,表达自己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即是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诗人将自己的三观融入诗中,当属与“有我”之境。

另一说“无我”之境,则是相反。这类诗歌可以从多个视角出发,并不局限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李白的诗里有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句诗里,李白单纯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瀑布壮丽的感叹。

总结起来,就好像是,“有我”之境,是作者有感而发,所描绘的并不是所见的,是追求或者理想的美好状态。而“无我”就像是应景,应时,在客观环境下诗人的描绘和有感而发,是真景真物。

但其实我更倾向于把这种“无我”之境理解为物境交融,融情于景。这种“无我”其实是指整个人意境融入到了情景之中,物我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就像表现手法里的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一般,用情景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人与物融为一体,也就“无我”了。这个思想,在我看来,还与道家思想有些相似之处。

“无我”较之“有我”,前者更加委婉,隐晦一些,后者更加直白,明了一些。当把感情溶于景物之中,物我一体之后,就需要去揣测意象所代表的实际内涵,并不能迷惑于文字的表层意义。“有我”仿佛就要简单一点,本就是主体为了抒发自己的各种感想而作,表意也会更加直接,不会太过拐弯抹角。

其实,之所以有人称王国维先生这本《人间词话》是“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是有道理的。从王国维先生的“有我”与“无我”之境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王国维先生早年追求新学,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影响,又对西方的文学,美学,哲学等或多或少的有过研究。比如他的“无我”之境的思想恰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叔本华认为“每当我们达到纯粹的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面没有我存在”然后就是“物与我融为一体”。这个观点在王国维先生笔下,正是那种“无我”之境所强调的无我合一。王国维先生中西结合的思想,无疑为中国古典诗词评论开了先河,开拓了新的视野。

诚然,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作为一本文学评论著作,不论是粗鄙浅陋或是深远见解都是对王国维先生思想的一种揣摩与探索。同样,它也是值得我们奉为圭臬的。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