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俗文学史》读书笔记

作者:江涛
主要内容

提到文学艺术,人们习惯性将其看作是文人、作家们的创作,而忽略了那些来自民间却很少有明确署名的俗文学。事实上,除了以作家、文人为代表创作的雅文学,民歌、民谣、戏文、地方戏、弹词、宝卷等俗文学类型也占据着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被古代官方意识形态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受到鲁迅、郑振铎等一批20世纪学者的重视。就郑振铎先生看来,真正的好作品并不存在于自生自灭的民间文学(或曰俗文学),而是存在于天才文人与民间文学开始接触的那一段特殊时空。

《中国俗文学史》共分十四章,对从汉朝到明清时代的中国俗文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首章何谓“俗文学”、第二章古代的歌谣、第三章汉代的俗文学、第四章六朝的民歌、第五章唐朝的民间歌谣、第六章变文、第七章宋金的“杂剧”词等十四章。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俗文学与雅文学是平分秋色,并驾齐驱的,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俗文学以质朴、纯真、鲜活的特色吸引着古今一代又一代读者,是雅文学不可取代的。“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中国俗文学史》),但这也只是郑振铎先生自己对于俗文学的看法,在俗文学方面的另一位大家--钟敬文先生定义的俗文学却和郑振铎先生的定义有些偏差,他认为俗文学是中层文化的干流,主要是市民文化,是群众集体创作的、典型的、传承的一种语言艺术。他们都认为俗文学是民间的文化,但我不理解为什么钟敬文先生说群众集体创作的才是俗文学这个观点,我认为即使是个人创作,并被大众所嗜好也能叫做俗文学,所以我个人更偏向于郑振铎先生所定义的俗文学。

《中国俗文学史》的诞生,标志着俗文学对庙堂文学的漫长斗争取得了划时代的决定性胜利。这部上下两册的巨著,是当时任何一部正统文学史无法匹敌的。难怪郑先生无比自豪地说:“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的中心”。在《中国俗文学史》中,郑先生把“大众的”视为俗文学的第一大特征。他说:“俗文学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的,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谓之平民文学。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发文人学士们的谈穷诉苦的心绪,不谈论国家制度和朝章,她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听的故事,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所寄托的。这种对俗文学内容方面特征的理解,即使是在现在看来,也是极为精确而深刻的。从这也能看出郑振铎先生不仅为“俗文学”在整个文坛争取了一席之地,还对俗文学内部因素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不少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欣赏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审美享受、消遣娱乐。他们往往还通过这些作品学习历史、民俗、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伦理道德的教育,受到情感的熏陶。俗文学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并非文学一词所能完全涵盖。因为对与广大民众来说,俗文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俗文学对广大民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深远的。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第九章元代的散曲,散曲其实就是元代以来的民间歌曲的总和。散曲前身是唐、宋词,在北宋兴起,南宋没落,最终在元朝流行,在明朝时僵化,但好在有新鲜的俚曲加入使其经久不衰,是活泼泼的民间之物。它与戏曲有共同之处却有别于戏曲,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有说唱,但散曲却没有戏曲的动作和说白。散曲作家主要分为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是不得志之士,如乔梦符、张小山,第二个时期也多半是穷困劳愁之士,如钟嗣成和周德清,第三个时期则以钟继先、贾仲名等著名。但有些无名氏的小令和套曲有时却比一些大家写的更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散曲是民间的文学,不关乎是否为出名的大家,只要自己有好的创作,就会被人民所喜爱,并被传诵至今。在古代,作诗写赋大多是为了抒发情感和叙事,内容都比较严肃,但散曲却有别于这些文学,其中还有《燕子赋》、马致远的《借马》等讽刺幽默的诗篇,这是唐诗宋词中十分少见的。在散曲中,也不只有浅薄、厌世、出世、玩世的情调,也有刘时中待制的两篇《上高监司》这样讨论人世间问题的散曲。所以我现在更喜欢散曲这样的文学体裁,他没有像唐诗宋词那么的拘束,内容却相比较它们更加丰富且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就像现在的歌曲一样,经典的老歌好比是唐诗宋词,内容比较严谨、固定,歌手也很出名,深受人们的喜爱。散曲就好比流行歌曲,贴近生活,可能作家并不为人们所知,但他完全不亚于这些名家。所以我觉得俗文学和那些正统文学地位都是相同的,存在必有其价值,只是受众不同,大家都是各取所需,都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中,民间文学最重要的作用似乎是为正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文体的资源。这种观点在鲁迅、胡适处都得到了精彩的论证。民间文学的土壤开出来灿烂的莲花,这烂泥里还有些什么呢?如果把民间文学视为材料,正统文学为成品,那还是以正统文学为标准。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民间文学不仅仅是材料和资源,它亦是成品,也是花朵。(民间在前文学在后——《中国俗文学史》读书札记)

如今的俗文学取得不少重要性进展,如今对俗文学的研究也改善了以往厚古薄今的情况。其定会取得更进一步的研究进展。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