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茶馆》读后感

作者:宋詹洋
主要内容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老舍所著的话本,全剧只有三幕,虽然简洁,但人物表现得却是极为丰富。老舍先生的这一话剧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从有权有势的庞太监到最可怜的康六,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这人生百态在小小茶馆中演绎。

老舍的《茶馆》是极其特殊的,虽是文艺作品,却又能作为历史材料,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老舍看那个时代有着别样的眼光。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表现人物,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剧作。尽管茶馆的人呆,三教九流的人物也不少。但是几位主要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致使意不为之散。茶馆掌柜王利发、胆小人不怀的松二爷、正义而又爱国的常四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中,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人还真不容易,说的不是客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发人深思。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先生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怎么写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客人却从来换包不换内。纵茶馆几经改良,往来茶客仍不过这十数人。时局几番变更,世态亦不过这腐朽黑暗罢了。最为佩服的,便是老舍以这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

整部剧目里一个大茶馆,经过三个时代的变迁,两代人的挣扎。在那个混沌的年代,好人没有活计,坏人发了横财,好坏可以颠倒,正邪也已倒置。从最底层到最顶层的人,都被剥削,被欺辱。老实敦厚的底层人被中国自己人所欺负,最顶层的老佛爷却也被洋人欺负。好好地一个大清朝,眼睁睁的在人们眼中倒下,随之倒下的是人们的骄傲和自信。兵荒马乱的年代,就连锁上门都有可能被偷,被骗。不开门,又吃什么?又怎么活着?贵族也卖家当,老百姓也卖儿女,自食其力的又时不时被王法绑了去。可就在这年月人也少不了礼节。从王掌柜的台词里,我学了一些客气话,他专门说客气话。他自己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这就是中国人的礼节。

老舍先生的文字也许并不如鲁迅先生的那样直白犀利,但自有其独特的韵味,《茶馆》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形象。作者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和丰富和感情蕴藏在简洁洗炼的文字中,用生动的语言把思想形象化。在小说的结尾:在其香居茶馆里这场狗咬狗的争斗发展到老拳相向,两人眼睛青肿,鼻血、牙血长淌……他们的形状也不免使蒋米贩子吃惊,“你们是怎样搞的?”他问道,“你牙齿痛吗?你的眼睛怎么肿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嘎然而止,明显地使人感到意犹未尽,还有很多话未说,留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表达的意思十分深刻,耐人寻味。

真实而又讽刺,这就是老舍的《茶馆》。从中我能看到中国人对洋人的佩服,自上而下,越来越高。第一幕,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茶客也说刘麻子的洋服,洋玩艺儿很巧妙,在第二幕跟第三幕,洋人的习惯慢慢地变成中国人的习惯,连他们的通货也叫“现大洋”,人听得音乐有洋味儿,不想再听传统的评书。小刘麻子最受洋人的影响。他说洋人的话很吃香。甚至有洋味的话比普通说的话有力量。小刘麻子说“你看人家不说‘好’人家说‘蒿hāo’”,连王掌柜也会说外国话。中国人越来越脱离中国人原本的习惯。可谈国人是那样愚钝,那样不争气,那样平淡无奇,但在老舍先生的笔下,他们却又是那样可怜,就算知道那是错的,我也难免要同情一番,最后竟也不得不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了。

《茶馆》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他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馆》从题材到文化内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轻车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岁月和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这是老舍先生最擅长的。话剧《茶馆》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个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规范。有人评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

越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越是能够理解常四爷为什么会问“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越是会懂得邹福远为什么会感慨“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烂”。

这,是一部“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